返回

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與電子商務運用狀況之研究 

編號: PR1114

作者: 王素彎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09.12


摘要:

長久以來,中小企業具有的勤奮、靈活、創新、效率、顧客導向、科技創新等特質,一直都是推動台灣經濟不斷成長的幕後英雄。自1981至2006年,台灣中小企業在成功的出口導向發展策略培育下,建立起台灣產業的活力來源及競爭利基,但在東協等新興國家及大陸經濟崛起後,我國中小企業的出口及經營型態不得不進行升級轉型產業結構也隨著調整。在此同時,資訊通訊科技的發達,讓業者易於找尋新的客戶與擴大供應鏈市場,強化雙方的互動關係,進而提升產業競爭力,中小企業也在電子商務中找到新的商機。 

不過,對於中小企業近三十年來,因為產業結構轉變所造成質變與量變的演進結果,迄無較完整的整理,因此國人對中小企業的印象仍停留在家數比重97%以上,就業人數比重77%左右的表象中。因此本研究主要利用1981年至2006年國內所進行每5年一次的工商及服務業普查資料,觀察國內中小企業在廠商家數、實際運用資產、國內生產總額(國內生產毛額)、就業人數、研發支出、資本生產力、勞動生產力與存活率上的變化,俾瞭解中小企業在長期的演進中所產生的質變與量變的結果,以及隨著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中小企業在2001年及2006年利用電子商務增強生產力的概況。 

本研究發現自1981年至2006年,中小企業家數持續增加,服務業是最大族群,其中以桃園縣家數成長最快,在此期間,中小企業實際運用資產能力近25年提高10倍,尤以金融及保險業提升最顯著,台北縣市的中小企業是相對較善於運用資產的縣市。就生產總額、生產毛額來看,中小企業均有大幅成長,其中又以微型企業、服務業的附加價值率相對較高,而就業人數則除了2001年以外,每5年中小企業均增加46萬人以上的就業機會,是創造就業機會的主要來源,但中小企業就業人數所占比重卻自1996年之後逐漸下滑,值得深入關切。 

中小企業由於規模小,資源、人力不足,投入研發經費相對較少,2006年中小企業的研發經費僅553億元,占整體企業研發經費3,341億元的16.55%,其中以台北縣投入最多,雖然金額偏低,不過,中小企業對研發已漸趨重視。就生產力來看,自1981至2006年,中小企業資本生產力並不穩定,而勞動生產力雖持續提高,但自1996年起成長速度皆低於整體企業,有待加以強化。 

而中小企業存活率一般低於整體企業,服務業的存活率通常低於製造業,尤以運輸及倉儲業的存活率低於5成最值得關注,經濟不景氣時,5至49人的中小企業所受衝擊相對較大,存活率甚至低於微型企業,由於該級距的中小企業是附加價值率僅次於微型企業,而就業人數最多的族群,因此應加以重視。 

2001至2006年中小企業在數位化的能力大幅提升,然電子商務的使用程度隨著數位程度的深化而降低,其中上網採購或上網銷售的應用比率仍然較低,可能與網路交易安全有關。電子商務可以有效的提升中小企業勞動生產力、總要素生產力,而且電子商務數位化程度愈高,企業生產力愈高,其中電子交易轉帳對生產力的提升高於線上訂貨,而線上訂貨對生產力的提升又高於僅提供營運資訊,而同時使用兩種或三種電子商務工具的廠商,生產力也顯著高於僅使用一種電子商務工具者。不過,利用電腦協助管理作業,因較無法立即反映在營業額上,因此對生產力的影響也無法獲得正面效益。 

經過25年的演進,中小企業的結構與體質已經逐漸轉變,針對中小企業的相關資料所呈現的現象,本研究建議應更關注中小企業的競爭環境;服務業發展潛力不容小覷,應積極推動,使其更具帶動經濟成長的效能;由於人事成本不斷提升,中小企業吸納人力的胃納逐漸縮小,應避免此一趨勢不斷發展,否則中小企業創造就業機會的功能將更無法發揮;服務業研發金額偏低,主要原因除了服務業的特性之外,服務業創新的費用不易認列也是原因之一,應重新思考如何將服務創新納入未來工商普查的調查項目中,以真實反映服務業創新現況;自1996年起,中小企業勞動生產力成長速度落後,如何鼓勵中小企業從事人力資源投資,以提升勞動生產力,將是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的要件之一;5至49人的企業在經濟不景氣時存活率偏低,由於它們是附加價值率僅次於微型企業,就業人數最多的族群,影響層面廣大,因此應特別重視相關的輔導措施,以助其度過難關;至於電子商務隨著應用程度的深化,廠商的生產力也愈發提高,不過,強化網路交易的配套措施應更完整,而利用電腦協助企業內部管理流程的電子化效益,則尚未在中小企業中顯現,因此未來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