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
設立宗旨
成立背景
體認到經濟發展過程同時兼顧環境保護與社會包容之必要性,本院於1992年成立「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旨在結合不同專業的研究人才,打造一個跨領域的政策與學術研究平台。
願景與使命
本中心的願景在於促進得以兼顧經濟、社會、與環境健全的永續發展模式;透過以下幾種途徑來加速願景的實現,即是我們的使命:
1. 結合跨領域人才就能源與環境相關議題進行政策與學術研究、以增進利害相關者與社會大眾的知識與理解。
2. 針對能源與環境重要議題提出代表性倡議。
3. 與不同利害相關者進行溝通與討論,以促進決策品質。
4. 協助公私部門提出政策內容及解決方案的規劃與提供專業諮詢服務。
5. 培育能源與環境相關議題的研究人員與顧問人才。
研究方向及目標
研究方向
本中心針對全球氣候變遷、能資源折耗、環境污染、永續與低碳轉型等議題,結合跨領域專業人才進行研究,以研擬能前瞻未來、符合實際現況、切實可行的能源、環境及經濟政策方針、策略規劃、以及管理解決方案,並提供產官學界與民間各界參考。
工作重點
1. 環境治理政策規劃、評估、與推動(如:環境稅費、碳定價、總體管制排放交易、效能標準等)
2. 企業低碳轉型諮詢與輔導(碳盤查、碳足跡、碳中和、內部碳定價)
3. 環境管理專業人才培訓(教育訓練、工作坊等)
4. 環境議題倡議及活動辦理
人員簡介
姓名 | 職稱 | 最高學歷 | 研究領域 |
劉哲良 |
|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所博士(主修「資源環境經濟」與「生產管理經濟」) | 環境與資源經濟 成本效益分析 經濟影響分析 環境外部成本 環境成效貨幣化 非市場價值評估 環境政策評估 環境稅費分析 臺灣碳定價 |
羅時芳 |
|
交通大學經營管理博士 | 績效評估 金融市場與投資 永續發展 |
林桓億 |
|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 | 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農業經濟學 市場與資訊經濟學 生物安全風險管理 成本效益分析 |
洪志銘 |
|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博士 | 產業經濟 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 |
鄭睿合 |
|
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所碩士 | 能源經濟 環境經濟及產業經濟分析 能源經濟計量模型研究 |
李盈嬌 |
|
國立台灣大學數學所碩士 | 公共政策研究與分析 環境經濟 產業經濟 |
魏逸樺 |
|
台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所碩士 | 環境規劃與管理 廢棄物管理 資源回收 |
政策研究組
姓名 | 專業訓練 | 專長領域 | 資訊連結 |
朱敏嘉 | 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碩士 | 環境成本效益分析、溫室氣體盤查與減量、企業永續績效評估 | |
曾毓婕 | 台灣科技大學科技管理碩士 | 低碳轉型、內部碳定價、創新管理 | 《Link》 |
游政哲 | 東華大學經濟碩士 | 個體經濟、產業分析、經濟效益分析 | |
蔡綾容 | 中國文化大學經濟學系碩士 | 產業經濟 | |
張瓈云 | 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 | 溫室氣體盤查與減量、碳足跡、生命週期評估、能源統計 | |
蔡易儒 | 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士 | 能源資料統計、節能管理、減量額度機制 | |
高紫芸 | 世新大學經濟系碩士 | 個體經濟 |
產業推廣組
姓名 | 專業訓練 | 專長領域 | 資訊連結 |
蘇姵伊 | 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碩士 | 環保產業、生質能產業、財務分析、無形資產鑑價、產業分析、專案投資分析 | 《Link》 |
李志偉 | 銘傳大學應用日語學碩士 | 氫能與燃料電池、國際能源政策評估 | |
鄧傑漢 |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 | 產業推廣、電動機車產業 | |
林詠翔 |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碩士 | 國際電池產業趨勢、電池商機媒合、產業推廣 | |
沈宜臻 |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碩士 | 社會心理學、進修教育、專案管理 | 《Link》 |
陳永和 | 東華大學經濟碩士 | 個體經濟、區域經濟 | |
陳顗涵 | 臺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學士 | 政府計畫管理 | |
徐立翰 |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科學碩士 | 東北亞區域研究、國際氫能政策 | |
吳濡安 | 成功大學經濟碩士 | 總體經濟、計量經濟 | |
林家如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企業管理碩士 | 產業推廣、鋰電池產業、儲能產業 |
聯絡方式
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 電話:(02)2735-6006 分機164; 傳真:(02)273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