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國公眾氣象應用服務之社會經濟效益與氣象產業價值鏈分析評估系統(2/4)委外發展案 

編號: PR2450

作者: 林桓億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21.12


摘要:

研究目的: 本計畫以「公眾氣象資訊應用服務之社會經濟效益評估」及「氣象產業價值鏈研究」為兩大研究主軸,執行期間預計為四年,希望能夠逐步建立適合我國經濟與社會環境的公眾氣象資訊應用價值評估模式,並完成我國公眾的氣象服務社會經濟效益評估。本年度為此四年計畫的第二年,針對公眾氣象應用主題,本研究預計以我國非六大直轄市區域(非六都縣市)的公眾為研究對象,進行公眾氣象資訊需求與評價之調查,據以評估社會經濟效益。針對氣象產業價值鏈主題,將著重在我國氣象產業價值鏈市場需求端,探討氣候服務應用之可能性,包括使用現況、潛在需求、面臨障礙等。此外,將綜整提出我國氣象產業之市場空間評估,以逐步建立氣象產業發展之架構。 

研究成果: 

一、公眾氣象資訊應用服務之社會經濟效益評估—非六大直轄市 

WMO於提倡推動GFCS的架構下,公眾(家計部門)由於其身為氣象資訊最終端使用者的角色,因此被列為重點推動及評估領域之一。儘管氣象資訊已是公眾熟悉,且常運用於個人日常生活行為決策,但氣象資訊服務對公眾的重要性和潛在效益仍需受到更多重視。為此,本研究於今年度針對非六大直轄市評估公眾氣象資訊應用服務之社會經濟效益。透過電話訪問的方式,針對非六大直轄市年滿20歲以上之公眾進行調查,以探討包括個人特徵(如性別、年齡、教育等)、社會特徵(族群、所得等)、環境經驗(如災害經驗等)等因素,對於公眾對氣象服務評價之影響。本計畫於6月完成50份的試訪作業(聚焦於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三個農業縣市),並根據試訪結果調整問題內容;正式問卷調查則於10月20日完成,共完成6,013份問卷。 

由今年度非六都問卷調查結果,可知受訪者接觸氣象預報最多之管道為電視臺,其次為手機內建APP;受訪者以電視臺為接觸氣象預報的比例,會隨著年齡的提升而增加,而較年輕的受訪者使用手機及網路接觸氣象預報的比例較高,此為新一代年輕族群之行為模式。其次,中部、南部地區的受訪者因天災而遭受重大經濟損失的比例高於其他地區,致災因素以豪雨或大雨、颱風居多。至於因天氣狀況而影響身體健康的問題,整體而言,非六都受訪者中有10.64%的受訪者曾因天氣狀況而影響身體健康,主要以高溫或氣溫變化大之因素居多。造成此結果之原因可能為非都會區之居民相對較難閃避天氣影響,亦較少使用冷暖氣機調節溫度,因此受天氣影響大。此外,藉由問卷結果推估,在保守情境下氣象資訊及服務市場化可實現之價值為8.10~10.88億元/年,待實現價值潛力為9.71~13.11億元/年;在樂觀情境下氣象資訊及服務市場化可實現之價值為20.28~27.24億元/年,待實現價值潛力為27.95~36.76億元/年。最後,非六都Tobit迴歸結果顯示,認為氣象預報對日常生活幫助程度越高、學歷較高、戶外休閒活動時間越多的受訪者,每月願付價格越高;而在非六都Probit迴歸的部分,迴歸結果顯示氣象預報對日常生活幫助程度越高、對氣象局服務滿意度越高之受訪者,越願意付費使用氣象預報;大部分行業之受訪者對於氣象預報的願付意願較從事農林漁牧業者為低;通勤方式為騎車、騎腳踏車、走路、電動代步車者,越願意付費;近兩年曾因天氣狀況而影響身體健康者較願意對氣象預報服務付費。 

將今年結果與去年相比,可發現六都及非六都公眾因家庭背景、居住環境及生活條件有所不同,對於氣象資訊服務的需求亦有所差異。例如,在氣象預報服務使用原因方面,非六都有較多受訪者從事農業,因此今年調查結果也凸顯出有許多受訪者(12.56%)會在種植作物前看氣象預報。而在氣象預報應用服務的需求上,非六都整體而言有六成以上受訪者表示需要氣象預報結合應用服務,高於六都情況(41%)。至於在氣象預報及加值應用服務價值的部分,非六都公眾對於氣象預報及加值應用服務的付費意願及需求比例高於六都,但願付價格(扣除0元情況下)低於六都公眾。根據今年調查結果,建議未來可著重於手機媒介或是新媒體傳播方式之開拓,以提升年輕一代族群接觸中央氣象局資訊之頻率及可能性。此外,可依據地區特性,針對中南部特定地區或特定族群推出防災相關資訊或是與作物種植結合之應用服務。 

二、氣象產業價值鏈研究—市場需求端之廠商需求分析 

氣象服務市場的發展涵蓋供需雙方的結合,一方面取決於需求端是否有足夠的氣象服務需求與未來成長潛力,另一方面則取決於供應端產品/服務是否能切合實際需要,因此今年度針對氣象產業價值鏈市場需求端進行分析,透過訪談國內的業者及產業協會,以了解各產業對氣象資訊與服務的看法。整體而言,產業對於氣象/氣候變化的敏感度會因位於供應鏈的上中下游、產品特性、業務屬性,以及原物料的來源等因素,而對氣象資訊與服務有不同的需求。此外,企業決策是相當複雜的過程,最主要的決策關鍵可能是國內外經濟環境、政策或法令規範、產業供應鏈等,而氣象/氣候資訊可能僅是業者決策中的其中一項影響因素。此外,對於食品飲料業等業者,或許可透過資訊系統整合商做為中介者,將氣象/氣候數據與企業進銷存系統整合,以做為決策參考。 

另外,本研究透過彙整歐盟、日本、韓國關於氣候服務市場需求端之相關調查研究,了解各國問卷調查內容,以及在使用氣候服務之現況,包括氣候資訊/服務來源、類型、用途、使用的效果、不使用的原因、面臨問題等。參考各國問卷調查的架構,規劃草擬一份我國氣象產業價值鏈市場需求端問卷,並進行問卷試訪。總計回收35份問卷,其中17家在經營業務上有使用氣象資訊/數據/服務,未使用者為18家,整體而言,受訪者均能理解問題內容並確實填答提問。 

三、我國氣象資訊價值及市場空間評估分析 

為掌握我國整體氣象產業現階段可能的市場規模,以做為政府研擬相關產業發展政策措施之基本數據,本研究藉由(1)氣象產業範疇界定;(2)建置氣象產業經濟面資料;(3)氣象資訊價值及市場空間評估三個步驟進行。在氣象產業範疇界定方面,由文獻回顧可知,韓國氣象產業分類體系對於氣象產業有最完整的定義與劃分,且透過專家諮詢會議,專家認為以韓國氣象產業分類體系為基礎做為氣象產業可能的範疇,整體分類架構實屬恰當,而韓國氣象產業調查至少可做為我國產業發展的借鏡。因此根據韓國氣象產業分類體系與韓國第10版標準產業分類的對照後,再進一步與我國主計總處第11版行業統計分類做比對。依照比對結果,共有18個細分類行業與氣象產業相關。 

為估算我國氣象產業的市場規模,必須知道前述對照出的18個細分類行業中,氣象產業所占的比重。因此參考文獻中,韓國氣象產業實況調查的銷售額與韓國產業關聯表總產出額,推估出氣象產業所占的比重做為權重,再彙整我國產業經濟面資料,以主計總處2016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之全年生產總額為基礎,計算我國氣象產業的市場規模。在我國目前經濟條件之下,若氣象產業發展已達韓國發展程度,則估算我國氣象產業市場發展之潛力規模總計可達70.96億元。惟我國氣象觀測儀器與設備多為代理性質,實際自行生產者較少,因此就我國氣象產業而言,有可能「氣象儀器、設備和相關產品製造業」占國家行業比重略低於韓國,而「氣象儀器、設備及相關商品批發業」所占比重則略高於韓國。未來若能更完整蒐集國內氣象產業供應端業者資訊,將有助於對我國氣象產業市場規模進行更實際而準確之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