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拜登新政與疫情後全球經貿政策研析 

編號: PR2377A2

作者: 吳佳勳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21.12


摘要:

近年隨著美中貿易摩擦、貿易關稅障礙、地緣政治風波不斷,至2020年更逢「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肺炎疫情蔓延,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衝擊,亦使供應鏈面臨重組,影響全球經濟動向。美國拜登政府與前任總統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大相逕庭,拜登政府主打多邊合作的政策,將為美國及全球經貿帶來全新局面。 

對於臺灣而言,隨著拜登入主白宮,美國對「中」策略或將面臨改變,對臺灣與臺商的未來布局增添不確定性,實有必要探討拜登新政所帶來的經貿情勢變化、梳理全球經貿最新局勢,並探討對臺灣的影響與啟示。 

本研究聚焦拜登上任後的美國內政與提振經濟措施、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外交與政策方向、美國對其他國家的戰略目標、疫情後全球經濟動向、全球各國採取因應策略與經貿政策等。主要目的係提供政府單位有效掌握拜登新政與國際經濟情勢帶來的影響,並提出我國短期內可行之因應策略與中長期政策建議。 

一、主要研究發現 

1. 美國經濟下行壓力轉強,轉向外部市場尋求新的成長動力 

儘管美國在2021年上半年加速復甦,政府大規模紓困法案與疫苗接種讓整體產值回復到疫情前水準,但在全球疫情仍未平歇、供應鏈斷鏈和勞動力短缺問題遲遲未解等背景下,美國經濟下行壓力在下半年逐漸加深,單靠國內消費和部門活動,很難帶動整體經濟持續熱絡成長。因此,拜登就任後提出的多項行政命令和計畫,多隱含有「結盟策略」概念,企圖透過引進盟友的外部資源挹注本國的經濟復甦動能,並尋求與夥伴國在國際投資系統領域合作,為後續經濟成長注入更多能量。 

2. 美中面臨內部政治壓力,雙方尋求重建經貿關係與接觸模式 

儘管近期美中會談並未讓美中關係發生根本性改變,但反映出美中兩國元首各自因內外政經壓力,必須設法重建雙邊經貿關係和接觸模式的需要。預期美國可能會更加積極安排元首峰會,以解決美中關係當中較具爭議的問題,進而推動雙邊關係重啟和發展。美中經貿關係或將據此步入新的階段,雙方會更密切地對彼此之間的互動進行監督,包括管控競爭關係,確保本國利益不會受損,以及美中兩國之間的狀態能維持在穩定階段。 

其中,預期拜登政府將以「國際合作」及「與中談判」的多雙邊並進方式,重新建立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同時以不公平競爭為由,要求中國大陸持續擴大對美採購。尤其在國際合作方面,預期拜登將會在維護歐美利益、履行與盟友密切合作、協調共同的對中策略和加強對國際貿易體系的承諾等,特別強化與歐洲的夥伴合作關係;中國大陸方面,推測未來可能會運用戴琪釋放的緩和說辭,對美國開展多層次外交,試圖修復川普時期被破壞的雙邊溝通管道,同時以對美採購當作主要籌碼,企圖以落實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行動,換取美方不碰觸北京三道底線的承諾。 

3. 全球進入二強「新結盟時代」,「一個世界、兩套系統」逐漸形成 

拜登上任後,美國重拾多邊主義,籌組和重建多個聯盟,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全面圍堵中國大陸。為應對此情勢,中國大陸則持續拓展「一帶一路」,除加強與各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建設綠色絲綢之路和數位絲綢之路外,近期還倡導建立中國國際可持續交通創新和知識中心,為全球交通發展做出貢獻。由此可知,美國與中國大陸正在重新引導全球結盟的趨勢,未來在美中籌組各類同盟系統下,「一個世界、兩套系統」供應鏈或將成為趨勢。對臺灣而言,必須適應此趨勢,從而創造出在兩強之間的最大利益。 

4. 半導體與綠能為全球新的競逐領域 

2019年美中衝突蔓延至科技領域,疫情更間接造成全球晶片短缺,半導體產業已成為各國兵家必爭之地。對日本、韓國、歐盟等國際科技強權而言,美中科技競逐將使得全球在先進科技領域的競爭更加白熱化。而在疫情後伴隨的全球晶片短缺問題浮現,凸顯跨國半導體供應鏈的脆弱,更成為各國強化半導體自給自足的決心。另一方面,全球氣候災難頻傳,各國領導人響應對抗氣候危機,美中兩強將在氣候議程、規則制定、技術研發等方面展開競逐,歐洲、日、韓等先進國家將盡快跟隨國際腳步調整,更加積極發展綠能產業,持續發揮其在氣候議題的影響力。 

二、政策建議 

1. 因應美國新經濟政策,打造臺美新關係 

近年臺美關係趨於緊密,尤其在美國拜登政府所推動的國內產業振興措施,期望透過引進盟友的外部資源來增添本國的經濟復甦動能。我國可望在美國關鍵供應鏈及其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建議政府應持續積極強化臺美雙邊經貿關係,協助臺灣企業打入美國市場,深化臺美供應鏈。另一方面,政府應協助臺灣企業了解兩地投資環境不同之處,解決稅務、營業據點、人力資源等問題,以利我國企業布局。 

2. 供應鏈重組已成趨勢,臺商經營須有新策略 

面對全球「一個世界、兩套系統」供應鏈與產品標準的趨勢,以及兩大強權相爭帶動的供應鏈重組格局,我國做為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重要貿易夥伴,必須提出改變過去的策略加以應對;且後疫情時代加速新科技研發應用,數位轉型成為各企業必經過程。政府應以長遠穩健的角度,輔導中小型業者結合各項新興科技的發展與應用,進行數位轉型。另一方面,政府應鼓勵企業以研發導向取代過去要素導向的經營基礎,投資於6大關鍵產業、AI、IoT、大數據、智慧機械,以及研發導向之硬體購置、研發人員聘僱等,進行整體產業升級。 

3. 「新結盟時代」臺灣產業經貿合作策略 

在美中「新結盟時代」下,各國強調保障供應鏈安全,臺灣應把握此趨勢,以半導體、智慧機械、生技等具優勢的產業與強化與日韓、歐盟爭取合作。臺韓產業可共同進行技術研發與相互行銷的領域,發揮臺灣在系統半導體製造技術上的優勢;日本為因應數位需求,致力研發新一代半導體製造技術,鼓勵國外企業和日本企業聯手半導體研發與製造。歐盟亦為我國可加深合作的對象,尤以中東歐國家具備優秀的基礎研究人才、勞動力、土地,有助企業控制成本,例如近期與臺灣關係迅速提升的立陶宛,可與臺灣在資訊科技、金融科技、自動化、生物科技等領域擴展合作。 

4. 維繫臺灣在半導體領先優勢地位 

隨著全球科技大國強化本土半導體產業鏈趨勢明顯,屆時或將削弱我國半導體產業競爭力。建議政府應致力將臺灣打造成為全球「半導體先進製程中心」,並往半導體產業的上游發展,透過設備在地化、國產化,讓半導體製造在臺形成完整生態圈。而在國際合作方面,建議臺灣應強化國際供應鏈鏈結,與戰略夥伴在半導體領域共同合作;加強落實半導體人才培育計畫,搭配其他配套政策與獎勵方案,激勵技術人才根留臺灣企業。 

5. 加速綠能轉型目標,與國際先進國家接軌 

全球各國正努力實現綠色轉型目標,我國務必跟上國際碳中和趨勢,除應盡速擬訂長期減碳政策藍圖之外,更應提早布局產業因應低碳轉型。建議首先應參考如日本「能源基本計畫」、韓國「綠色新政」、歐盟「歐洲氣候法」等國的做法,先行規劃邁向綠色轉型之長期戰略目標;積極與民間部門商討減碳計畫與綠色轉型策略,擴大徵集產學研界意見,優化建立新世代能源機制與技術的相關規則,協助我國企業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