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國公眾氣象應用服務之社會經濟效益與氣象產業價值鏈分析評估系統(1/4)委外發展案 

編號: PR2325

作者: 林桓億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20.12


摘要:

研究目的 

本計畫以「公眾氣象應用服務社會經濟效益評估」及「氣象產業價值鏈分析」2大主軸,藉由具經濟學理基礎的價值評估方法,分4年期逐步建立適合我國經濟與社會環境的公眾氣象資訊應用價值評估模式,並完成氣象服務社會經濟效益評估。 

除了上述兩項研究主題外,本計畫並將協助局內發展氣象資訊跨域應用服務及蒐集國際氣候服務會議活動相關資訊,以了解其他政府相關單位對氣象資訊之跨域合作需求,並了解國際氣候研究議題趨勢。 

本研究計畫預期完成公眾氣象應用服務之效益評估,以及氣象產業價值鏈之構成要素解析,期能在資源有限的限制下盡可能極大化氣象資訊所能創造的價值,並做為促進我國氣象相關產業發展策略研擬之參考。 

研究成果 

、公眾氣象資訊應用服務之社會經濟效益評估—六大直轄市都會區域 

 WMO 於提倡推動 GFCS 的架構下,公眾(家計部門)由於其身為氣象資訊最終端使用者的角色,因此被列為重點推動及評估領域之一。儘管氣象資訊已是公眾熟悉,常運用於個人日常生活行為決策,但氣象資訊服務對公眾的重要性和潛在效益仍需受到更多重視。國際上,美國曾針對家計部門衡量氣象資訊應用服務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但我國尚未有這方面之研究評估。為此,本研究於今年度首先針對六大直轄市評估公眾氣象資訊應用服務之社會經濟效益。透過電話訪問的方式,針對六大直轄市年滿 20歲以上之公眾進行調查,參考文獻上影響公眾氣象資訊應用之決策者特徵與環境經驗,包括個人特徵(如性別、年齡、教育等)、社會特徵(族群、所得、社群活動等)以及環境特徵(包括受訪者對於過去氣象預報或預警機制的感受等)等影響氣象服務評價的因素,進行問卷設計,並於6月完成50份的試訪作業,而後針對「問題內容」與「問題順序」做調整,以利正式問卷調查之進行。 

本研究於10月完成六都問卷調查,由問卷調查結果可知受訪者接觸氣象預報最多之管道為電視臺,第二多的管道為手機內建 APP;受訪者以電視臺為接觸氣象預報管道的比例,會隨著年齡的提升而增加,且較年輕的受訪者使用手機接觸氣象預報的比例較高。其次,藉由問卷結果推估,在保守情境下氣象資訊及服務市場化可實現之價值為 20.51~29.27億元/年,待實現價值潛力為20.28~29.94億元/年;在樂觀情境下氣象資訊及服務市場化可實現之價值為50.38~71.89億元/年,待實現價值潛力為122.30~166.87億元/年。最後,迴歸結果顯示,影響程度及滿意度越高、年齡越小、收入越高、學歷較高的受訪者,每月願付價格越高,也越願意付錢;然而,在調查的過程中也發現六都的抗議性樣本比例偏高,建議可透過宣傳或教育改善公眾對於氣象服務的既有印象,若能降低具抗議性想法之比例則對於氣象產業會有更正向的影響。

二、氣象產業價值鏈—供應端分析 

今年度針對氣象產業價值鏈之供應端進行分析。氣象和水文產業是由對天氣、氣候、水資訊和服務的生產、傳遞與使用做出貢獻的利害關係人組成,其中,國家氣象和水文部門是產業的核心,負責維護和營運國家氣象和水文網絡;學術單位致力於研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私人部門則關注特定使用者提供商業氣象服務。利害關係人的角色和職責若能互補,則將能強化氣象產業實力,然而若利害關係人之間的角色無法區隔,則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可能會產生緊張關係。 

氣候服務是全球氣候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氣候服務市場研究有利於了解市場之範疇與供需現況。為此,進行「我國氣候服務供應者/使用者調查」,總計回收76份有效問卷,並以36家組織單位進行供應者分析。結果顯示,在36家列入分析的氣候服務供應者中,民營企業有20家,多數供應者從事「數據蒐集處理」、「提供氣象(候)諮詢服務(資料應用)」、「系統研發(作業工具、決策支援)」的工作,提供氣候服務的目標使用者多數為「政府機關」,而發展氣候服務面臨的主要障礙是「缺乏能獲利之商業模式/利基」,其次為「國內氣候服務市場規模有限」。不過,受訪者大多對未來發展前景表示樂觀,未來2年的業務規模將較目前「增加」。 

此外,根據調查結果盤點我國氣候服務參與者及各參與階段,整體而言,氣象觀測基礎設施主要仰賴政府(氣象局)進行建置、維護,政府機關、研究機構、民營氣象服務公司著重於數據蒐集處理,以及提供氣候諮詢與系統研發。 

三、協助局內發展氣象資訊跨域應用服務及參與國內外氣候服務相關連結活動 

在能源領域方面,考量國內能源轉型規劃,將致力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且電力調度參考氣象資訊進行決策時程較長,因而台灣電力公司應用氣象資訊探討及經濟價值分析,著重於再生能源發電量預測和電力調度影響。本研究針對電力調度因善用氣象資訊所為調度決定,進而產生的燃料成本節約效益,和因為存在氣象資訊使再生能源發電量預測誤差改善,讓電力調度處得以最適化發電機組排程以減少閒置機組成本等兩方面,加以評估氣象資訊所帶來的價值。根據估算,在具備足夠氣象資訊下,電力調度處對水力調度的操作能更為積極,可使得2019年水力發電替代燃油成本之潛在成本節約效益增幅最大值約為19.14億元(含排砂節省清淤費用)。另外,若因再生能源發電量預測誤差改善使電力調度處能夠降低使用備用機組、減少機組的閒置成本, 2025年以燃氣電廠的維護費及其他營運費用為0.13元/度來計算,則效益約為20.32億元至20.46億元。 

在公衛領域方面,配合氣象局推動跨域應用服務,進一步拓展氣象資訊與公衛領域之未來可能合作方向,並媒合地方縣市政府或其他公衛單位對氣象資訊之實際需求,因此於9月21日(星期一)與桃園市衛生局辦理一場工作會議,會中建議氣象資訊結合檢核量表,提供民眾了解不同疾病面對極端溫度的環境下如何採取相關應變措施,氣象資訊與氣候影響疾病的即時訊息可結合桃園市民卡 APP 上的推播活動,未來結合氣象、疾病、研究報告之資料,針對傳染性疾病、食品安全兩大主題進行研究;此外,配合衛生局公衛人員的教育訓練,邀請氣象局針對氣象資訊應用進行專題演講。 

為了解氣象資訊跨域發展與國際對於氣候發展議題之研究趨勢,協助蒐集第六屆氣候變遷調適國際研討會(Adaptation Future 2020)之會議內容,Adaptation Futures 會議探討各國家對於強化氣候適應能力的方法,今年度舉辦三場次網路研討會,分享調適行動、氣候變遷與健康、青年人與氣候調適、調適規劃及執行、氣候復原力氣候資訊和預警系統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