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年僑外及陸資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分析* 

編號: PR2271A

作者: 鍾富國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20.12


摘要:

2019年美中貿易摩擦與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導致供應鏈面臨重組、韌性受到考驗,影響投資信心與貿易動能,全球三個最主要的經濟體,美國、歐元區、中國大陸的表現趨於黯淡。但相對於全球趨勢,2019年臺灣核准僑外投資4,118件、較2018年增加13.73%,金額為111.9億美元,是繼2018年的114.4億美元的近10年次高。前5名吸引僑外投資的產業分別為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金融及保險業、資訊及通訊傳播業、批發及零售業以及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合計約占總額的73.9%。 

為持續追蹤在臺服務業及非服務業僑外商的投資、營運活動、與我國經濟、產業的鏈結關係,以及對我國經商、投資環境的看法。本次僑外投資事業調查總共寄發問卷2,200份,成功回收共1,077份,回收率為48.95%。問項涵蓋:(1)投資事業營運概況;(2)營運本地化進程;(3)在臺的研發創新活動;(4)對我國經濟之影響與效益;(5)對於臺灣政府效能之評分;(6)對臺營運環境檢討與建議;(7)重要時事分析,如美中經貿摩擦、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對於僑外投資事業在臺投資布局之影響。 

以下分別就僑外投資事業的獲利狀態、營運本地化、研發創新活動、對我國經濟效益影響,以及對臺營運環境檢討與建議的意見,摘述調查結果如下: 

1.「獲利」業者的比率維持穩定 

僑外投資事業的獲利狀態,分別有60.33%(2018年為58.47%、)的服務業者及68.13%(2018年為68.41%)的非服務業者表示其投資事業有盈餘,顯示「獲利」業者比例穩定。另一方面,約39.67%的服務業僑外投資、31.86%的非服務業僑外投資業者在2019年處於虧損,「虧損」廠商比例出現改善。 

2.未來三年在臺營運規畫趨於正向 

僑外投資事業在未來三年在臺營運規畫上,服務業在「僱用臺籍員工」或「在臺投資規模」動向指標上,分別為68.04%與55.29%,表示大部分服務業僑外投資事業在未來三年的在臺營運規劃趨於正向。非服務業方面,「化學工業」僱用臺籍員工的動向指標為74.04%居所有行業之冠;其次為「民生工業」68.94%、「資訊電子工業」68.67%、及「金屬機械工業」61.25%。而在臺投資規模動向指標最高為「化學工業」,其次為「民生工業」。 

3.僑外投資事業持續與本土業者保持高度鏈結關係 

在營運本地化方面,僑外服務業在臺灣主要服務客戶的類別依重要性分別為國內製造業廠商、國內一般消費者、國內服務業廠商;僑外投資非服務業外銷型態穩定呈現以「臺灣接單、臺灣出貨」的形式為主。此外,服務業者與非服務業者對「辦公及機械設備」與「原料零配件」皆有高比例的本地採購水準。特別是非服務業廠商在臺享有高額的當地採購,例如採購辦公及機械(運輸)設備金額達146億元新臺幣(2018年為172億元),且70.95%在臺採購;原料與零配件上共採購3,258億元新臺幣(2018年為2,318億元),有42.29%在臺採購。說明僑外商與本土業者具高度的產業鏈結關係。  

4.在臺灣設立「區域營運總部」比例維持平穩 

觀察僑外非服務業廠商設立區域營運總部的比例可發現,2009年為27.49%,2017年上升為29.26%,2018年進一步攀抵37.15%;2019年則稍微降至35.59%。顯示非服務業僑外投資事業設立區域營運總部的比例大致維持平穩。 

5.「在臺灣自行研發」比例遠高於其他技術來源 

在研發創新活動上,服務業技術來源為「在臺灣自行研發」以及「海外母公司」的比例分別占24.93%以及16.17%,臺灣自行研發的重要性持續超越海外母公司;非服務業「在臺灣自行研發」的加權比例高達32.09%,明顯高於其他來源。表示擁有在臺灣的自主創新能量。 

6.「提升產品品質或功能」、「與客戶合作研發」比例最高 

研發動機方面,非服務業僑外投資廠商進行研發創新主要聚焦提升產品品質或功能、降低生產成本且提高效率、研發新技術或產品與開拓新市場等動機,研發創新的目的是希望支援生產與營運,而非單純的技術搜尋活動。在臺進行創新活動合作對象依序為「客戶」(24.23%)、「材料供應商」(23.54%)、「協力廠商」(21.45%)、「科研機構或技術移轉單位」(14.62%)。 

7.僑外投資事業平均「雇用員工人數」與「年薪」進一步提昇 

對我國經濟效益影響方面,首先在員工結構上,2019年僑外投資服務業廠商僱用員工總人數為70,173人,其中本國員工69,177人、外籍員工966人,平均一家服務業廠商僱用125人(2018年為98人);非服務業僱用員工總人數為64,498人,本國員工合計58,452人,外籍員工6,046人,平均一家非服務業廠商僱用224人(2018年為212人)。2019年僑外資在我國的聘僱狀況,服務業與非服務業平均僱用人數均達到近四年的高峰。 

其次在員工僱用與薪資方面,服務業僑外投資事業合計支付薪資總額為新臺幣591億元,平均每位員工年薪達84.32萬元(2018年為77.43萬);非服務業僑外投資事業合計支付薪資總額為新臺幣522億元,平均每位員工年薪為80.96萬元(2018年為79.76萬)。對比2018年與2019年調查結果,服務業與非服務業僑外投資事業員工之平均年薪均上升。 

8.電子相關產業出口創匯成效最高 

在出口創匯上,延續往年調查的結果,仍主要集中於電子產業。僑外投資非服務業創造的總營業收入約5,587億元,其中外銷收入為3,766億元,平均每家創造外銷金額12.85億元(2018年為9.55億元),「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與「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所創造的外銷收入約占總額之65.85%。 

9.「同業競爭激烈」仍是在臺經營首要難題 

關於僑外投資事業經營遭遇之問題方面,以服務業而言,有53.94%的廠商反映「同業競爭激烈」仍是首要難題;而「原料或人工成本過高」、「國內法規限制太多」各有將近25%的廠商有此困擾;「租稅或關稅過高」等則是再次要的問題;非服務業的調查結果排序與2018年大致相同,表示「原料或人工成本過高」仍為最普遍的問題;其次為「同業競爭激烈」與「國內市場規模小且成長有限」亦困擾廠商。  

10.服務業者盼政府協助「推動生活環境國際化與優質化」比率最高 

僑外服務業者希望政府協助的優先項目為「推動生活環境國際化與優質化」(49.42%)、「強化租稅獎勵措施」(45.58%)、「提高法規透明度與一致性」(42.24%)、「推動與更多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FTA」(35.39%)、「持續金融改革以健全金融體質」(30.55%);相較於2018年的調查結果,服務業者在下列事項希望政府協助的比例有所上升:「產業管制進一步鬆綁」、「強化租稅獎勵措施」、「持續金融改革以健全金融體質」。 

11.非服務業者最希望政府提供「強化租稅獎勵措施」 

非服務業僑外商則是:「強化租稅獎勵措施」(62.03%)、「推動與更多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51.86%)、「推動生活環境國際化與優質化」(41.36%)、「提高法規透明度與一致性」(41.02%)。2019年非服務業僑外資在下列事項希望政府協助的比例有所上升:推動與更多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FTA)、產業管制進一步鬆綁、強化租稅獎勵措施與加強政策延續性。 

12.僑外投資事業肯定我國政府的「基礎服務」、「服務遞送」能力 

本調查自2018年起新增僑外投資事業對我國政府效能之評價。整體而言,2019年僑外資對我國政府效能的評價由高至低依序為,基礎服務(如申辦業務標準作業流程)、服務遞送(如提昇資訊檢索、網站完整性)、服務評價(如辦理服務滿意度調查)、開放創新(如提出或延續有價值的創意服務)、專業規劃(如法規調適、跨單位整合)。但服務業僑外資對我國政府各項效能的評價均低於非服務業僑外資,且兩類僑外資對於基礎服務、服務遞送、服務評價的滿意程度皆高於服務能量、開放創新、專業規劃。  

13.服務業僑外投資事業對我國經營環境之評價高於非服務業 

比較歷年僑外投資事業對我國經營環境評價變動狀況,服務業僑外資對基礎建設水準、租稅獎勵誘因、市場商情資訊取得、環保法令管制、政治穩定度、對大陸人員/資金開放程度,往往高於非服務業僑外資的評價;相對而言,非服務業僑外資對融資或籌資方便性、智慧財產權保護的評價則往往高於服務業僑外資的評價。整體觀察,服務業僑外資對我國經營環境之評價似高於非服務業僑外資的評價。 

14.美中貿易摩擦有助於增加在臺投資,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則造成投資縮減或觀望 

在重要時事分析上發現,(1)美中經貿摩擦對於僑外投資事業在臺投資布局之影響,以「增加」在臺投資規模、在臺雇用員工人數、投資研發創新規模的效益較為明顯,而僑外投資事業在臺服務據點的變化則不大;(2)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對於對僑外投資事業在臺灣、中國大陸、其他海外地區的投資布局確實造成縮減或觀望的影響。 

關於陸資投資事業調查結果,本年度調查寄發問卷共300份,成功回收共135份,總回收率為45.00%。其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為製造業最主要的投資產業,占10.37%;批發及零售業,則為服務業最主要的投資產業,占40.00%。這約略符合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的統計趨勢。以下摘述本次調查的主要發現。 

1. 新設子公司為陸資最主要之投資樣態 

首先,服務業及製造業陸資,皆以新設子公司為最主要之投資樣態,比例分別為48.00%與48.24%,與上年調查結果相同。惟服務業陸資進入臺灣的第二投資渠道,為設立分公司,比例為28.24%;這與上年略有差異,上年服務業陸資進入臺灣的第二投資渠道,為參股臺灣現有公司;製造業陸資進入臺灣的第二投資渠道,仍為參股臺灣現有公司,比例42.00%,顯示服務業陸資在臺投資渠道尚未趨於穩定。 

此外,服務業及製造業陸資,皆偏好獨資企業,比例分別為48.00%與69.41%;調查結果與上年相同。陸資投資事業在臺灣的營業模式,依序是通路與批發零售(37.12%)、進出口(31.82%)、生產製造(16.67%)、資訊服務(13.64%),以及加工(5.30%);調查結果大致與上年相同;其中,生產製造向前1名,擠下原本排名第三的資訊服務。 

2.多數陸資在臺營運時間超過一年 

97.73%的受訪陸資表示,在臺營運時間超過一年,較上年調查結果增加4.45個百分點,顯示在臺陸資的經營漸趨穩定。同時,製造業陸資較上年新增6家分支機構及門市,服務業陸資亦較上年新增6家。此外,製造業陸資在臺租賃的比例,較上年上升3.39%。服務業陸資租賃比例,則較上年下降0.05%;兩者都較上年微幅修正。易言之,製造業與服務業在臺陸資的經營模式緩步趨同。 

3.在臺陸資獲利下降 

在臺陸資的平均實收資本額年增9.95%,預期平均營業額年增13.33%。惟處於獲利狀態的比例,則較上年下降6.13%。在此背景下,陸資僱用臺籍員工的動向指標為69.14分,在臺投資規模為52.73分,皆大於50分,表示於未來三年,陸資計畫增加僱用臺籍員工與擴大投資。規劃投資地區依序是北區、中區、南區,最後是東區與離島,結果與去年大致相同。 

4.海外投資的動機或為獲取技術與市場 

陸資投資事業來臺投資的前三大重要動機,依序為「拓展臺灣市場」(61.07%)、「成為全球布局的重要環結」(35.88%),以及「配合客戶/上下游廠商」(29.32%)。其中,「拓展臺灣市場」繼續蟬聯冠軍。惟「成為全球布局的重要環結」重返亞軍,故「配合客戶/上下游廠商」順勢退居第三。 

與之相關的是,21家陸資母公司表示,曾對其他國家與地區進行海外投資。其中,90.48%投資已開發國家、31.90%投資開發中國家;調查結果與上年一致。易言之,陸資母公司海外投資的動機,可能為攫取關鍵技術與拓展市場。 

5.陸資中國大陸之合作夥伴與往年相符 

陸資企業在中國大陸之合作夥伴依序是,三資企業(37.69%)、臺資企業(35.39%)、其他企業(30.00%),以及國有企業(22.31%);整體分布較上年明顯不同,2018年的合作夥伴依序是,臺資企業、其他企業、三資企業,以及國有企業。此外,在臺陸資與中國大陸國有企業的合作關聯,進一步提升,值得後續追蹤觀察。 

此外,在臺陸資的主要技術來源為中國大陸母公司,比例為46.15%,承襲上年調查趨勢。此外,陸資與臺灣技術連結(在臺灣自行研發、委託臺灣機構研發,以及臺灣業務外包商)的比例為65.39%,高於與中國大陸技術連結(48.46%);調查結果與上年一致。 

附帶一提的是,在臺陸資採購原料及零配件的來源,依序是臺灣(74.62%)、中國大陸(43.85%)、其他地區(32.31%),最後是自東南亞進口(10.00%);調查結果與上年一致。甚者,40.76%的陸資廠商,同時自臺灣與中國大陸採購;10家在臺陸資亦從東南亞採購,惟這些廠商亦從臺灣與中國大陸採購,顯示在臺陸資對東南亞的進口依賴度不高。 

6.在臺陸資的勞動條件持續提升 

在臺陸資支付員工薪資總額為97.9億元,較上年成長3倍。性別指數為58點,較上年增加2點在臺陸資投資事業僱用,大專以上學歷比例高達77.33%,較上年下降1.65個百分點。此外,19.83%的在臺陸資表示,陸籍人員投保健保遭遇困難,較上年下降2.10個百分點,顯示在臺陸資的勞動條件持續提升。 

7.「同業競爭激烈」仍是在臺經營首要難題 

陸資投資事業在臺經營所面臨的前三大問題,依序為「同業競爭激烈」(38.93%)、「政策法規不夠彈性」(35.12%)、「政治環境不穩定」(25.95%)。此結果約略不同於上年;其中,「同業競爭激烈」從原先的第三名晉升到首要困難。甚者,「政治環境不穩定」亦擠進前三順位,顯示兩岸政治關係對經貿往來的影響。 

在此背景下,陸資期待政府協助的前三大項目,依序為「便利人員往來程序」(61.72%)、「促進兩岸產業交流合作」(39.06%),以及「強化投資優惠與租稅獎勵措施」(35.16%);調查結果大致與上年相同,惟「強化投資優惠與租稅獎勵措施」與「促進兩岸產業交流合作」的順序互換。   

8.美中貿易摩擦有助於增加在臺投資,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則造成在臺陸資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投資策略分殊 

最後,今年聚焦兩件重大時事議題:首先是美中經貿摩擦對於陸資投資事業在臺投資布局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陸資擬增加在臺投資規模的比例為7.14%,減少比例為3.97%,淨增加3.17%;其中,陸資製造業在臺投資規模,淨增加8.89%;服務業則基本持平。其次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對陸資投資事業在臺投資布局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陸資製造業在臺投資規模淨增加4.45%;陸資服務業淨減少4.88%。換言之,美中經貿戰與肺炎疫情,驅使在臺陸資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投資策略分殊。 

依據2019本調查的分析與重要經濟政策趨勢,本報告進一步提出以下政策議題: 第一,加強運用政策引導,平衡南北吸引僑外商進駐的情況。目前我國政府已充分運用回臺投資政策紅利,帶動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與根留臺灣企業加速投資,且成果豐碩。但企業回流地點仍較集中於北部和中部,建議中央政府可思考運用政策引導企業轉往南部設廠,或進一步強化南部地方政府的招商動機。 

第二,中央政府需協助解決特定地區限制招商引資的障礙。以高雄市、屏東縣之「高屏空污總量管制計畫」為例,針對固定污染源、移動污染源及逸散污染源訂出總量管制計畫。在此規定下,既有固定污染源達不到減量要求,將難以提供新設工廠的申請額度。 

第三,除積極對僑外投資事業招商引資、給予貢獻卓著的企業獎項鼓勵外,也應更積極引導有潛力或在臺經營有一定基礎的僑外投資事業,串接我國政府的研發創新獎勵政策,進一步鼓勵其將在臺灣的生產據點轉化升級為研發中心,或與我國本土企業搭配成為研發合作夥伴,進行更高附加價值的研發創新活動。 

第四,優先鎖定吸引定錨企業投資臺灣,誘發當地與該企業有關之供應商發展與創業的核心或主要企業,帶動鄰近地區經濟、產業與相關企業的擴張。惟定錨企業不一定必須是僑外投資事業,我國本土具一定規模與實力的大型企業亦可作為定錨企業。其不單對地方經濟發展、區域創新具貢獻,更對城市的興衰轉型有重要影響力。 

第五,在針對僑外投資事業關切之「海外人才引入方便性」部分,建議除延續既有延攬外籍優秀人才的措施之外,未來可進一步依據「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特殊人才需求,精準化、細緻化推出專案性攬才計畫,並持續參考美國商會、歐洲商會、日本工商會、全國工業總會的意見,就外籍人才的簽證、居留、稅務及國際化生活環境建構等議題,持續進行法規鬆綁及研提精進作法。 

第六,參考外國商會建議書/白皮書的內容,推動生活環境國際化與優質化。本調查發現僑外服務業者希望政府協助比率最高的項目為「推動生活環境國際化與優質化」。例如「歐洲在台商務協會」建議書持續重點關注「推動生活環境國際化與優質化」議題,涵蓋「外籍人士平等待遇」、「人才吸引」、「交通與公共安全」、「英語環境」等項目。 

第七,檢視經濟部目前消弭兩性結構落差的主要作法有鼓勵女性進入能源、環境相關領域;提升女性創(就)業機會與能力;去除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促進公私部門加強性別意識之宣導及推廣。未來針對僑外商促進雇用員工兩性結構平衡方面,可搭配地方政府對於優良外商的表揚評審作業,納入雇用員工的性別平等狀況作為審查指標,以進一步藉由僑外商僱用員工,達到提升女性就業、去除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加強性別意識之宣導及推廣等目標。 

最後,因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受邊境管制與景氣波動影響,預期2020年全球投資動能將出現衰退,惟臺灣仍可以強化運用「6大核心戰略產業」、第二期前瞻基礎建設、亞洲「高階製造、半導體先進製程」中心、供應鏈重組與乾淨網路等議題為題材,吸引看好我國相關領域商機的跨國企業進駐,而我國政府也可聚焦上述領域進行招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