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全球經貿區域化發展及其影響研析* 

編號: PR2230B

作者: 吳佳勳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20.12


摘要:

近年隨著美中貿易摩擦、貿易關稅障礙、地緣政治風波不斷,至2020年更逢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衝擊,亦凸顯出全球供應鏈的脆弱,也影響到未來區域經濟整合趨勢。回應全球供應鏈的解構和再重組趨勢,伴隨著「短鏈化革命」,如何強化區域分工成為各國發展的重點;由產業安全的角度,如何建立新的產業供應鏈,成為區域經濟整合另一項至關重要的考慮因素。 

對臺灣而言,長久以來電子製造業為高度倚賴跨國分工的產業,美中兩國均為臺灣重要的產業分工夥伴,近期美中貿易摩擦已演變為科技角力,雙方各自嚴控其先進技術外流,也使得臺灣廠商不得不加速調整自身供應鏈。 

本研究擬以全球經貿區域化發展概況、全球化型態改變、肺炎疫情衝擊所造成的深層影響及各主要國家因應政策等面向進行深入研析,藉以掌握其經貿與投資變化,評估全球供應鏈的變遷情形,進而探討全球經貿區域化的未來趨勢;並探討與臺灣相似的國家之因應政策走向,歸納臺灣得以參考與學習之處,並提出臺灣的因應策略。 

一、主要研究發現 

1. 美中科技冷戰走向長期化,為全球供應鏈帶來不確定性 美中科技戰影響已大量外溢,未來「二元化」供應鏈可能成為趨勢。近期美國在國安等考量下,呼籲半導體企業響應「美國製造」;中國大陸也推出國內國外「雙循環」戰略,擴大內需和推動「新基建」,試圖加強包括科技重點領域。由此可見,美國與中國大陸都踏出局部脫鉤的第一步。 

2. 疫情或加重產業M型化發展趨勢 疫情反映企業供應鏈的脆弱,或將加速企業遷移部分供應鏈,讓全球化供應鏈走向在地化或區域化,各國政府為因應疫情大量提供紓困措施,使得龐大資金更多流向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反而難以得到適當援助。同樣的,產業亦有M型發展,ICT、AI、5G資安產業、生技醫療等,都在美中貿易戰、肺炎疫情衝擊下更加蓬勃發展;然而其他傳統產業如紡織、農業及民生服務業則每況愈下。 

3. 供應鏈走向區域化,培養在地產業聚落成為各國招商關鍵 貿易戰和保護主義以及疫情下各式管制與封城措施,均加速供應鏈區域化發展的速度。這個區域化的發展取向,驅動歐亞國家強勢扭轉過去近半世紀之製造網絡「全球化」發展路徑,推動反向的「製造回流」(re-shoring),加速製造生態系之「再區域化」(re-regionalization)。不同於20世紀全球化的競爭邏輯,製造競爭力圍繞著分工、低成本與生產運籌效率;方興未艾的生產製造「再區域化」之競爭力則來自於本地製造價值、生產供應鏈韌性與彈性回應需求。因而「再區域化」於矯正全球連結模式脆弱性的同時,更能即時因應需求變動、彈性調節生產。 

4. 國安與資安受到更多重視,新型態國際合作趨勢漸顯 綜觀諸多風險面向,作為安全基石的國家安全與資訊安全議題,在全球政經局勢多變的當前受到各國極高重視,紛紛加強管制或制定新的資安標準;各國間亦就國安與資安領域加速或擴大合作,可預期將出現雙邊與多邊,政府與政府、政府與企業等更多樣化的新型態國際合作模式。 

5. 美國對中政策路線趨於穩定一致,中方可能以領導和加速亞太經貿整合進程因應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局勢底定,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確定成為美國第46任總統。美中兩國近年來相對實力的變化,促使美國認定中國大陸為戰略競爭對手,對中採取強硬立場的觀念已成為兩黨共識。然而,相較於川普,拜登的對中政策會更加強調價值觀和同盟體系的因素,並且不會全面否定對中接觸政策。鑒此,研判中方可能順應拜登採取多邊戰略對抗中國的手段,同樣以多邊主義的脈絡尋求區域合作的方式反制。 

二、政策建議 

1. 疫情走向長期化,各國亟需擴大內需市場與強化基礎建設 疫情發展走向長期且常態化,全球景氣復甦緩慢,以內需為主的國內供應鏈將成趨勢,臺灣勢必面臨部份外銷轉型成內需導向。有鑑於此,政策應主動積極擴大內需,包括刺激消費增加我國消費者購買意願,活絡市場經濟;強化國內投資與核心產業升級,加速臺灣品牌擴散效應;加速推動基礎建設,推動地方創生與都市更新,促進臺灣區域均衡發展,藉由「區域聚落」的概念來帶動地方經濟、產業發展。 

2. 建立備援供應鏈,同時強化國際合作 美中貿易戰白熱化以及2020年疫情全球爆發,爭取異地備援、拓展替代供應鏈成為各國政府與企業的關注重點。建議可透過政策引導或鼓勵的方式,協助廠商加速建立備援生產基地,並更積極探尋國際合作。前者目的是避險、維持供貨與營運;後者則讓風險有效分散。國營事業可建立備援供應鏈範例,帶領中小企業赴新南向國家或其他地區。同時加速與新南向各國政府協調進程,讓我國產業在東協地區建立生產基地,有利臺商產業聚落形成,建立各地區供應鏈,以因應分散供應鏈的趨勢。 

3. 掌握供應鏈動向及擬定長短期因應戰略 長遠來看,在美中貿易戰持續、疫情短期內無法全面控制之下,供應鏈變遷將是必然之趨勢。全球供應鏈加速重組,如何強化產業數位化,提升供應鏈韌性,使得政府政策對於產業發展更加關鍵。為了避免臺商面臨將來可能的斷鏈危機,政府應盡早規畫長期供應鏈之戰略目標,協助廠商重塑更有效率的產業供應鏈。建議政府應及時掌握業者營運之困難與需求,如資金來源、開發海外市場、掌握當地市場資訊等面向,針對企業面臨的問題研擬解決方案。另一方面,針對不同產業提出短期因應對策與規劃長期方針。優勢產業應盡可能投入資源強化研發創新,維持國際領先地位與競爭力;傳統產業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建議政府短期需提供適時紓困以支撐產業渡過難關,長期則應朝提升產業競爭力方向發展。 

4. 因應疫情後數位轉型契機,重視人才政策 從長遠角度來看,面對產業M型化問題,傳統產業亟須透過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整體競爭優勢。建議政府首先應評估各產業數位轉型的可行性,再倡導企業進行轉型;對於產業鏈中較脆弱的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技術指導,積極以體系或價值鏈型態輔導臺商建立可持續性智慧製造價值主張與升級轉型配套措施,尤其是協助中小企業建立有利於智慧製造導入應用策略。另一方面,政府應鼓勵企業研發內部安全管理系統,改善法規與勞動環境,防範中國大陸吸收人才與技術。 

5. 順應美中合作與競爭並存的長期趨勢契機,強化台美雙邊經貿關係 臺灣需要擴大臺美發展關係,這是由於雙方對中國的崛起及其對全球經濟影響的擔憂。預期拜登上任後將採取多邊戰略,此趨勢可能進一步為臺美在經貿領域雙邊合作各方面帶來機會。預期臺美兩國在半導體、人工智慧、生物技術,綠色能源等相關領域,可創造新的合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