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臨時交辦及政策指示事項 南部地區推動在地青創與地方創生的經驗萃取:以屏東為例 

編號: PR2121C

作者: 吳佳勳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19.12


摘要:

環顧臺灣現今經濟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包括高齡化、少子化、青年就業困境等議題,在南部地區尤其是屏東縣情況更為嚴重。本計畫研究目的為瞭解屏東地區近年推動青年創業、地方創生之實務推動經驗,萃取其過程中遭遇問題與成功經驗,轉化為對地方政策的啟示與做為中央政策擬定之參考。

本研究依據個案研究,分就屏東可可產業、USR計畫輔導專案、青年創業聚落、屏東設計展等四個案例進行研析。研究發現: 第1. 屏東可可產業供應鏈無法有效銜接,生產端供應過剩,農民普偏缺乏種植及發酵加工技術,而下游的加工端數量有限,加上現有巧克力商家的產品同質性高,無法做出差異化的明星商品,恐在一陣媒體熱潮過後,很快又失去熱度。建議解決方式可協助可可產品拓展行銷,初期可協助引薦國內食品大廠;如義美、統一等,優先採購國內原產可可。這些食品大廠的加入,有助於多元化加工模式,除製成巧克力外,亦可做為各式食品添加物,增加對可可使用量的需求。 

第2. 教育部推動大學實踐社會責任,鼓勵大學能走進在地社區,USR政策確實有助讓學校師生更有意願進入社區,進行陪伴和協助居民。然而USR在執行面上存在計畫規範常與實際運作脫節、計畫申請時程與行政作業過於耗時冗長,以及USR計畫在屏東地方執行現況主要仍以學術角度協助廠商技術改良和援助為主,然而真正社區營造精神,更多是需要長時間陪伴者的角色,故計畫執行成效的評估,有賴更多元指標及跨部會角色的投入,方能更客觀評鑑其成效。 

第3.青年學院方面,本研究發現其在政策執行所遇困難有二,一是受輔導的青創業者在態度上較不積極,另一是在推動青年政策上對青創聚落常有誤解,青創聚落的定位原本是以教育和孵化青創為主要目的,而眾人期待看到的往往是商場的功能,因此在認知上會有落差。另在民間自發性產業聚落方面,則較多面臨了資金、人才的短缺,以及地方經營等問題。 

第4. 屏東設計展部份,其實際為觀光旅遊業帶來商機及人潮,成功打造「屏東」品牌,同時也能透過設計展來增加屏東原有亮點或景點的曝光度。但大型活動也突顯部份屏東困境:這種屬於單次性策展性質,在設計展結束之後的當地觀光熱度及持續性,有待觀察。同時大型策展也突出市區觀光飯店老舊、不足、人力缺乏窘境,展場多以現有公務人力支援,並無法帶動青年返鄉工作意願等問題。 

其次,在本研究四大個案研究方面,以屏東可可產業鏈及山下見共創企業社較偏向商業經營模式,或可從中萃取部份成功元素,做為商業模式建立之參考典範,試整理如下: 首先,在可可產業鏈部份,本研究透過訪問可可業者,歸納其成功的共同通模式,多半是從種植、加工、行銷,皆採一條龍的生產經營模式,且均嘗試推動自有品牌定位。其主要成功模式為可可源頭品質保證,特殊風味爭取消費者喜愛,業者掌握各自獨特的發酵技術,有自己特有的品牌及包裝,發展各式可能的產品,建立品牌提高產品能見度等。其次,在山下見共創企業社的青創聚落方面,其成功模式為能夠有效將合作夥伴整合起來,分工合作,搭配竹田當地的觀光景點,同時能發掘在地故事,包裝在地特色物產及行銷竹田聚落等。 

最後本研究提出建議包括: 第1,鑑於屏東地方較為偏遠,多數企業對中央政策並不熟悉,存在疏離感,建議強化央地政策溝通機制,可透過廣宣或法人等機制,強化企業輔導機制。可透過屏東當地的大學,包括屏東大學、屏東科技大學等,可做為中央及地方政府等跨部會銜接與溝通橋樑的管道,幫忙在地業者找尋相關資源及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2. 地方創生不侷限青年返鄉思維,更可鼓勵吸引外地青年創業機制,適時引入外來資金與外地人才,活化新的能量與創業思維,對於鄉鎮創新更具效益。「青創輔導機制」方面建議可以朝向經營具地區特色的「地方創生」計畫思考,態度上需能從正視地方劣勢開始,挑選具有特色的項目經營品牌特色,方法上再以市作為串結點(hub)建立網絡(network),建構完整的六級產業生態系統。吸引外地資本、青年來鄉創業以及活化在地經濟具體策略包括:提供足夠的腹地,資金、租稅及技術輔導等等優惠獎勵措施,吸引臺商回臺至屏東設廠。以強化鄉土與在地連結,引入新的科技及專業知識,與傳統共融,產生新型態的創業經營模式。 

第3. 產學合作式USR政策,成功引導學研技術挹注產業動能,惟社區營造仍需時間蘊釀,政策效益評估需跳脫短線思維,並輔以適當檢核機制,宜由企業端來檢視成效,並以長期培育模式方能開花結果。 

第4. 地方政府應致力營造公共財,打造城市品牌,而企業則專營公司品牌,提昇產品質量,兩者綜效疊加,可望共創雙贏。政府與企業分工合作,在政府方面,例如永續環境的維護、加強基礎建設、空間活化、舉辦大型及地方活動,刺激觀光,政府營造公共財,擦亮城市品牌,而企業則專心經營公司產品,提升品質,營造口碑,則兩者相得益彰,可形成綜效疊加,共創雙贏的格局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