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台日合作案後續追蹤 

編號: PR1770C

作者: 王文娟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16.12


摘要:

台日搭橋辦公室(TJPO)提供的2015年台日產業合作搭橋方案的案例分布,顯示台日產業合作領域範疇已漸趨多元化,而且朝深化發展,從單點的企業合作,逐漸擴展為聚落性的地方產業合作,由垂直性整合朝水平性整合發展。此外,在傳統製造業外,亦逐漸朝物聯網、綠色能源、生物科技、跨領域與系統整合等新興產業發展,並已漸成為雙方的重點合作領域。從企業規模觀之,產業合作不再侷限於中大型,而漸以中小企業為合作的主體。在生產面之合作外,亦已朝研發、行銷流通等產業價值鏈的兩端進行合作,有助於深化與鞏固台日雙邊合作關係。 

本研究採取「消去法」篩選個案,聚焦於「產業技術合作」,排除相關性較低的案例、暫無具體合作內容或未公開實質進展資訊的案例、合作模式成熟的案例(單純代工製造)等,再根據二手可掌握資訊等,提出3件個案,從其合作模式、合作效益,以及合作過程存在的問題和建議等進行分析。3件個案分別為:均豪精密與MJC之合作案例、日月光與TDK之合作案例、以及國發基金與大和證券集團之合作案例。綜整分析結果,提出促進台日合作之建議如下: 

(1) 建議延攬日籍退休高階主管或在台日本子(分)公司退休主管,組成專屬顧問團隊,成員除掌握台日產業發展狀況外,對企業資源瞭解甚深,有助於進行互補性媒合配對。 

(2) 技術合作產生的合作效益不易評估,若在磨合期間廠商即需要投入相當大的成本,包含人事成本、協商成本、各種設備的投入,或是支付授權金等,需要承擔的風險與資金都相當大,建議提供初期的媒合協助,以鼓勵台灣廠商尋求與日商技術合作的意願。 

(3) 台灣業者需有充分評估日方技術確實可與自有技術具互補效果,且有寬裕的資金和周全的規劃,方有利於台日雙方之產業合作。 

(4) 研發技術人員交流是落實台日合作的根本,解決國內研發人才不足,鬆綁外籍人才進入是促成台日合作的前題。建議放寬外國高階管理及技術人才之工作限制、薪資門檻、給予所得稅優惠措施、解決子女教育、改變排擠本國青年工作機會的錯誤觀念等,營造良好友善的外籍人才生活環境。

(5) 建議政府或相關單位透過報紙廣告或網路電子報方式,定期刊登台灣企業相關資訊,以強化日本企業對台灣企業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