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環渤海經濟圈發展與台灣產業科技的應對策略 

編號: PR1181C

作者: 劉柏定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10.12


摘要:

環渤海地區為渤海周邊之陸地區域,大致以京津冀魯遼三省二市為其範圍。該區之區位優勢在於地處東北、華北、西北的交匯點,向東北連結東北三省,向西北連結內蒙,向西連結黃河流域省份,向西南連結大西部地區,向南連結長三角與中部地區;向外連結上亦是三北進入東北亞和太平洋的門戶,向海域外延伸可連結日韓等國家,向陸地延伸連結北韓與俄羅斯等,可說是東北亞區域的中心地帶。 

在經濟與產業層面,環渤海地區由於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經濟規模與消費市場總量十分可觀,近年來各省市GDP之成長率亦高於全國平均,其中又以天津發展最為快速。在產業結構上,除了北京的服務業較發達之外,其他都以工業發展為主,服務業比重有待提升。此外,就企業類型而言,此地區經濟之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成分高,國家對於市場的控制力與政策影響力都高於珠三角與長三角地區,也因此市場力量較薄弱,人民的市場意識與商業頭腦較不發達,民營經濟成份較低,也因此產業鏈呈現以大企業為主幹,中小企業較少發展,產業鏈條(產業配套)不發達的情況。 

在科研創新方面,北京與天津是區域創新的雙引擎,遼寧與山東則各有優勢,河北則是相對較弱勢。北京的區域創新實力全國第三,創新效率高,知識創造能力強,為研究機構與高等學校的重鎮;天津的區域創新效率亦高,區域創新能力居於領先群,企業知識獲取能力強,產業則以二級產業為主。 

京津冀地區以《京津冀城市圈發展規劃》為城市發展藍圖。北京身為中國首都與政治中心,加上積極發展科技產業、知識產業與文創產業等各類高階服務業,使其成為京津冀乃至於環渤海地區的龍頭城市;「總部經濟」,著重於吸引跨國公司前來設立營運總部,以發揮向前向後關聯的產業拉動效果。 

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其為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採取一區多園的管理機制,創造創新與創業的活潑文化。獲得國家支持成為第一個「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之後,肩探索國家產業模式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路徑。「中新天津生態城」聚合了環保產業與生態城市發展的重要議題。在節能減碳風潮中,中國超過百個生態城市規劃中,天津生態城最具指標性,為中國與新加坡在國家層級合作下所開發建設之生態城市,充分利用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 

在山東未來發展規劃部分,在中國海洋經濟熱潮發展下,藍色經濟區規劃要以海陸統籌的概念,以海洋為思考,推動山東半島以及內陸區域的連動發展;較小範圍的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之規劃則以黃河流域與其出海口海岸地帶為範圍要推動環境保護與環境友好產業共同發展。至於環渤海南翼的遼寧,沿海經濟帶規劃以交通基礎建設為主要重點,希望帶動遼寧沿海的產業與物流發展;而瀋陽經濟區獲得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資格,將以新型工業化為主軸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產業轉型,並帶動區域與內需之發展。 

檢視日本、韓國、美國、香港以及我國在環渤海地區的投資布局動向可以發現:日本企業在遼寧投資較多,其中又以大連市為主。既有製造業又有服務外包產業,主因是大連市政府政策態度積極、日語人才豐沛以及歷史因素等;近來日本投資動機有所變化,可歸納為以中國內需市場為目的、透過與中國企業合資以進行當地生產並靈活運用其國內通路,另外就是希望切入中國環境與節能產業發展。韓國投資環渤海地區態度則較日本積極與集中,其將之定位為東北亞經濟合作的戰略重地,希望構建一個自由地區網絡。韓國在環渤海地區投資以山東青島、煙台與威海為主。近年來韓國強化投資北京,並從製造向服務轉化,積極開發中國內需,大型企業投資趨勢增強。美國與香港在環渤海地區投資則分別是市場開發導向以及專注開發房地產為主。至於我國台商投資環渤海程度遠不如長珠三角,但逐年成長;在產業分布上缺少一致性,經營特性趨向於經營內需、研發程度高、低階製造少、與當地合作程度高。 

以環渤海地區的國際區域交流合作而言,由於東北亞地區,尤其是中日韓三國之間,上位的正式經貿合作進展有限,但由於具有合作交流空間,民間的、次區域、地方層級與產業面的交流合作較具實質進展,其中,環黃海合作的概念即是這些次區域合作機制之核心概念,以「環黃海經濟技術交流會」與「東亞經濟交流推進機構」(OEAED)兩個機制較有成果。 

「環黃海經濟技術交流會」是中日韓之間唯一由政府、經濟團體、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的次區域合作機制,內容主要包括「環黃海經濟技術交流會」全體會議、科學技術論壇、商務論壇、三國政府局長會議、港口物流經濟論壇與官產學合作大學校長論壇等。其特色在於其主要由中央政府部會主導進行、聚焦於經濟與商業議題,大學校長論壇則建立了環黃海區域產學研的合作網絡。此一交流會是具有官方色彩的次區域交流中最具實質性的機制。而「東亞經濟交流推進機構」(OEAED)則是由中日韓三國共10個環黃海的城市所共同參與的國際城市經濟合作機制,要通過城市間合作、經濟交流以及網路強化,推進經濟活動和城市間的交流,形成環黃海地區的經濟圈,同時進一步推動東亞經濟圈的發展。決策機構是「機構大會」平台,由10城市的市長和商會會長組成,「機構大會」下設4個分會,包括製造業分會、環境分會、物流分會以及旅遊分會等。 

針對台商因應環渤海經濟圈發展之策略為:依當地產業特性,環渤海地區製造業產業鏈群聚度不如長珠三角,台商可選擇產業鏈尚未有效發展之新興產業進行投資;依當地企業型態而言,台商可尋求與國企之合作空間;依研發活動角度,可以在此策略性設立研發據點;從市場開拓角度,可在北京設立區域總部或是經營品牌,以輻射全中國,若是經營區域性市場,則瞄準長期城鎮化所創造之商機空間;從國際角度,可以思考台日合作進軍中國內需市場,甚至反向以環渤海為基地來思考開發日本市場,而更可韓國與山東之間所形成的區域效應與夥伴關係,從中尋找合作空間 以我國政府之環渤海策略而言,應協助台商對於新興產業在環渤海之經營,加速推動兩岸投資保障協定以利台商與中國大陸國企合作時降低風險,引導協助台商利用環渤海地區的研發資源,擬定更具層次的中國內需開拓策略。而就更廣泛的區域發展或國家發展方面,在環渤海地區可強化我國與中國各省市之間的實質合作關係。再者,環渤海地區為東北亞區域合作或是環黃海區域合作之重點地區,可預見該區域未來在中日韓進一步整合後之重要性,以我國與中日韓三國經濟關係之密切,應有效掌握其動向。 

最後,環渤海地區之國際互動對我國兩岸政策具政策意涵。兩岸交流受政治因素制約,此一因素與東北亞區域整合受到中日韓三國之間政治與歷史因素牽絆有類似之處,而環黃海交流機制能夠擺脫國家間的束縛,在各領域以及各城市之間持續深化區域關係,值得我國在兩岸關係更形深化之際參考。兩岸交流合作未來若要進一步有更具實質意義的合作,可能思考推動類似OEAED的機制,從地方交往入手,以此一城市合作模式來推動兩岸在海西的實質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