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全球化與開放創新趨勢下之創新政策研究 

編號: PR0986E

作者: 陳信宏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09.03


摘要:

全球化衝擊對小國經濟體的影響會比大國來得大,因此,必須對企業邊界或國家疆界之外的創意與資源,保持更開放與積極運用的態度,才能彌補資源與能耐不足的弱點。本研究藉由廣泛與深入探討「全球化與開放創新」的形成之驅動力、概念與學理基礎,以及「國家上位政策規劃典範-芬蘭」、「推動開放創新之計劃設計典範-英國NESTA」與「落實使用者創新之計畫典範-Living Labs計畫」等國際間「開放創新」政策發展典範研究,掌握先進國家如何從上位創新政策的策略方向制訂(芬蘭)、開放創新議題的計畫組合設計(英國)、到行動專案執行(使用者創新專案計畫)等三個層級運作實務,因應全球化與開放創新的挑戰,進而提出科專政策的缺口與未來可行的政策建議。

從學理的脈絡來看,Henry Chesbrough(2003)定義「開放創新」是“企業運用內部與外部知識加速企業內部創新,並透過知識流出,擴大外部應用知識的市場,如新市場、技術授權與成立衍生企業”。不同研究派系,對開放創新的定義略有不同,但大致圍繞在創新「Outside-in」、「Inside-out」與「二者連結的過程」(Gassmann and Enkel,2004)的概念之下。本研究也進一步比較「開放創新」與過去幾個重要的創新理論之間的差異,從中闡釋開放創新理論的「新意」之處,如(1)「開放創新」是結合外部與內部創意於一個「結構」(architecture)或「系統」(systems)的過程,如企業營運模式、外部搜尋平台與社群連結等;(2)「開放創新」是一種結合價值創造與價值攫取的營運模式。但對企業如何調整經營模式來因應全球化與開放創新的挑戰,並從中創造價值與攫取價值,並非易事。Gassmann(2006)提出企業開放式經營模式的五大挑戰課題:創新全球化、外部創新搜尋、整合初期供應商、使用者創新與科技外部化。此外,本研究將探討「開放創新」於組織設計與企業疆界、領導風格與文化、工具與技術、智慧財產與獲利性、產業動態與製造等文獻研究主題。

企業開放式經營模式,如全球化佈局、外部創新搜尋、使用者創新與技術外部化等,已經影響到各種形式的研究與創新的政策與工具。且創新政策的演進,必須定期檢視國際創新活動趨勢的主要驅動力及創新政策思維,適時更新調整國家創新系統,研提具體策略與推動措施,強調整體創新系統的綜效發揮,政策的貫徹與銜接,才能快速因應政策的挑戰。OECD認為全球化與開放創新對政府支持研發與創新的意涵,包括(1)必須以全球視野調整政府的創新支持工具;(2)簡化流程與內容,協助企業更容易取得政府研發與創新支援,特別是中小企業;(3)促進公部門推動開放來源與開放創新的實務,如強化政府採購策略實務;(4)強化技術前瞻與路徑規劃,降低知識市場的資訊缺口;(5)區域與地方的角色提升。

Jeroen P.J. de Jong et al(2008)更進一步提出政府必須在研究與技術發展政策、互動導向的政策、創業政策、科學政策、教育政策、勞動市場政策與競爭政策做出調整,以因應企業開放創新行為,與建立一個鼓勵開放創新的環境。

而芬蘭國家創新策略是屬於上位層次的策略發展,兼具操作性之措施規劃,引導國家各部會、各創新系統成員邁向「2015年全球最佳創新環境」願景,達成「全球創新先鋒」與「創新驅動成長」的目標。其中,創新策略的焦點主要圍繞「全球化」與「開放創新」的相關主題,包括:「無國界的創新活動」、「個人和社群的創新」、「需求與使用者導向的創新活動」,以及如何以「系統性方法」來規劃、實踐與協調國家創新策略與行動方案。至於執行策略的作法,包括政府長期的R&D投資、高品質的國家能耐基礎強化,與落實四項基本國家策略的十大重要措施。本研究觀察到芬蘭創新政策方向與核心正在轉變:(1)朝向廣泛基礎的創新政策-「範疇」擴大與「成員」增加;(2)增加許多直接與間接的支持工具,促進全球化與開放式創新活動。

在推動開放創新的計畫設計上,本研究透過對英國國家科學與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Arts, NESTA)所資助的研究課題內容進行分析。英國NESTA在形成開放創新的政策建議時,通常經過「創新政策的研究」、「創新模式的實驗性測試」與「新創企業早期投資」三階段的專案計畫,結合不同產學研人士與一般社會大眾參與「開放創新」的專案。其計畫內容分成四大議題,分別是:協同創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創意經濟(The Creative Economy)、社會創新與金融(So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e)和青年與創新(Young People and Innovation)。其中協同創新與創意經濟二大類型的計畫比較接近技術處的業務,本研究也進一步從「焦點目標」、「策略與機制設計」、「方法論」、「合作夥伴」、「支持的對象/範疇」等面向,比較現有技術處科專計畫與NESTA的作法之差異。

在落實使用者創新之計畫典範上,本研究針對目前廣被應用實踐開放創新精神的作法-Living Labs(生活實驗室),就其概念、發展過程、歐盟推動Living Labs相關政策支援、以及國外內Living Labs之個案進行分析。Living Lab創新的模式由「使用者中心」創新,轉變為「使用者驅動」的開發模式。Living Lab創新模式的核心,是把產品與服務的研發過程,從理論研究到產品和服務的開發後,新增加透過真實的實驗環境或平台的實際應用測試,最後進行商業推廣的四點迴圈模式。歐盟除了相關支援ENoLL(European Network of Living Labs)的計畫,並搭配CoreLabs、CLOCK、OpenFutures等橫向協調行動計畫,其目的在城市、城際、農村和公私部門等合作網絡中,創造新的服務、企業、市場和技術,並建構原型和進行檢驗。ENoLL為成員提供了一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測試產品和服務的可能性,並能夠在初期提供一些易於複製的解決方案(產品與服務)與具體運作的原則、標準化架構和步驟。特別是ENoLL的CoreLabs計畫建構「Living Labs協調立方體(harmonization Cube)」架構,作為ENoLL成員成立與營運Living Labs時,一致性的參考方式與工具,以支持「無縫的協同整合平台(Seamless Collaboration)」,促進Living Labs的成員成為開放創新的共同體。

綜合上述之研究成果,本研究針對在上位國家創新政策、在規劃與設計開放創新的計畫、以及利用Living Labs發展智慧生活科技運用專案等三大層次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在上位國家創新政策的層次

1.跳脫過去侷限於以國內為政策思考標的之思維,須以「全球視野」制訂國家級創新政策的願景、目標與創新支持工具。
2.政府必須建立「預應式」與「系統性」的方法,以及「公開參與政策溝通與對話」的機制應用。
3.經濟部應針對「開放創新」的特質,擴大對廣泛創新活動的直接與間接支持。
4.針對建立創新網絡連結,必須要有突破性的積極作為。
5.政府必須由「機制性思考」(mechanistic thinking)轉變為系統性思考(systemic thinking)的政策制訂者。

二、在規劃與設計開放創新的計畫層次

1.技術處應建立研究、試驗與大規模應用結合的科專政策形成機制。
2.協助企業建立外部創意搜尋與協同創新的機制。
3.鼓勵企業強化「outside-in」的能力。
4.強化營造「開放創新」環境的水平政策。
5.應用維基經濟的機制,適度開放科專專利的應用。

三、利用Living Labs發展智慧生活科技運用專案層次

對於技術處即將推動i-Taiwan 236計畫,將有二大主軸、三大網路、四大開放場域,進行六大領域智慧生活科技創新應用的服務試煉,本研究參考歐盟經驗與國科會類似計畫內容,提出以下建議:

1.定義Living Labs的策略性定位,作為資源配置合理性檢視之基礎。
2.Living Labs必須有明確產品應用領域定義。
3.在提出特定課題的Living Labs計畫時,技術處有必要要求提案者清楚說明成立Living Labs的必要性與未來長期的營運計畫,避免僅淪為法人研究機構進行其研發創新的測試計畫而已。同時,申請者必須進行類似應用課題之Living Labs計畫的標竿評比與內容比較,說明自己的特色與競爭優勢,以及其所選用的方法論與基礎建設之原因,應詳列哪些是既有的基礎,哪些才是全新的項目,避免重複提出過去已執行過或是別的Living Labs已驗證的項目。
4.建議採用歐盟的Living Labs運作的標準化架構,以系統性的方法定義六個創新應用服務領域,在使用者參與、服務創建、基礎建設、治理、創新的成果、方法和工具等六面向的組織、脈絡內涵與技術議題上「建立」、「持續」和「擴充」之可能內容,將有助於系統性的規劃與推動。
5.建議推動六大主題計畫的Living Labs時,必須同時建立橫向支援與協調的機制與計畫。
6.不同地區與不同領域的發展脈絡不同,雖可應用標準化的參考架構來發展,但仍須充分掌握各地區社會文化不同,或不同層次使用者的生活需求,因地制宜發展符合地方文化特性之科技與服務。
7.就從產業面角度檢視,我國在資通訊科技方面的研發與商品化的能量仍不容小覷,在智慧生活科技的跨產業、跨領域整合上,我國若能發展出有效的合作機制與可行之商業模式,智慧生活科技產業未來的發展仍值得期待。不過,若要在國際競爭上取得一席之地,我國智慧生活科技產品與服務的國際化能力,則是產業界必須審慎面對的一點。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台灣廠商,面對著國際大廠與一流學術研究機構結盟、國家政策協力推動的強大競爭,如何在全球產業鏈中自我定位,仍是這新一波產業發展中重要而關鍵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