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物價上漲對台灣經濟之影響及因應對策 

編號: PR0964

作者: 蕭代基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07.12


摘要:

台灣99.9%的石油依賴進口。若以2005年為基準,台灣平均每日進口原油約100萬桶,全年進口原油約3.65億桶。由於國內石化相關產業產值占GDP之比重將近三成,故而石油價格變動,對台灣經濟將有相當影響。

除了國際油價之外,進口原物料價格的上揚,也是影響目前國內物價波動的原因之一。此波國內物價波動,有相當程度即歸因於國際原物料價格大幅上揚,進而影響進口物價指數走勢,並透過國內加工製造程序,影響躉售物價之其他組成(如出口物價與國產內銷物價指數),進而影響消費者物價,對民生造成相當衝擊。有關各類物價間之轉嫁速度與程度,端視價格波動程度、市場需求彈性以及經濟結構特質等因素影響。

為分析物價變動對台灣經濟之影響,本研究主要以台灣總體經濟計量模型,透過模擬情境設定,分析物價變動對台灣經濟之波及效果。有關模擬情境之設定,因考量國際因素以及台灣經濟結構之特色,故而著重在國際油價與國內躉售物價之增幅設定。在此,依國內躉售物價指數(WPI)與國際原油價格(以西德州原油(WTI)表示)之不同漲幅,設計有六種模擬狀況。有關基準預測有關躉售物價指數之設定,係依據行政院之主計處於2008年11月發佈之躉售物價指數季預測值加以設定。而國際油價則參照EIA於2007年11月6日之最新預測值設定(http://www.eia.doe.gov/emen/steo/pub/contents.html)。。其中WTI於2008年之全年平均價位約79.92美元/桶,變化區間(月均價)約在76美元/桶~82.33美元/桶之間。在模型外生變數設定下,基準預測2008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約4.17%,CPI年增率為2.00%。

若假設WPI較基準預測增加5%,而WTI較基準預測增加20%(模擬情境一),即WTI於2008年全年平均價位由79.92美元/桶,上升至95.90美元/桶,而國內躉售物價(WPI)全年平均指數由125.41,上揚為131.68。則2008年國內經濟成長由原先預測的4.17%降低為3.81%,減少0.36個百分點。而CPI年增率,也將由2.00%,上升為3.10%,年增率突破3%關卡,且較基準預測增加1.10個百分點。若假設WPI較基準預測增加10%,而WTI較基準預測增加50%(模擬情境六),即WTI於2008年全年平均價位由79.92美元/桶,上升至119.87美元/桶,則2008年國內經濟成長由原先基準預測的4.17%降低為3.38%,低於3.5%,即經濟成長率較基準預測降低0.79個百分點,實質GDP減少1030.4億元。2008年CPI年增率,將由基準預測之2.00%,上升為4.29%,較基準預測增加2.29個百分點。即隨著WPI價格上漲幅度愈為劇烈,對國內經濟之傷害愈為深刻,即經濟成長率之成長將愈低。

為分析物價上漲對產業衝擊影響,本研究並以近似理想需求體系(AIDS)模型配合投入產出模型,透過消費者轉換矩陣之傳遞與連結,分析各模擬情境方案下,物價上漲對台灣各產業之衝擊效果。首先,根據AIDS模型估計結果,由於價格效果與支出效果之交互作用,各類消費活動中有關食品消費、菸絲捲菸消費、燃料燈光消費、娛樂文化消費、運輸通訊消費等消費支出佔總消費支出之份額可能因相關價格以及所得變化而呈現增加。至於衣著服飾消費、租金水費消費等支出佔總消費支出之份額可能因相關價格以及所得變化而呈現先增後減的情況。

至於產業關聯模擬分析,在此依衝擊效果有無累積,以及國產品和進口品能否完全替代,區分有(I-A)-1矩陣(假設國產品和進口品能夠完全替代並考慮累積效果);(I-A)矩陣(國產品和進口品能夠完全替代,但僅考慮當期效果),以及(I-D)-1矩陣(假設國產品和進口品完全不能替代但考慮累積效果)。實證結果發現:面對物價上漲可能上升幅度變化趨勢,若物價上漲變動幅度愈大,對產業最終需求金額的變動率之衝擊幅度也愈大,所以物價變動上升趨勢對民間消費有負面,其將使最終需求減少。至於最終需求變動,所以其之產值與附加價值變化,將依經濟體系能否調整,而有不同衝擊效果。如假設國產品和進口品完全不能替代但考慮累積效果之(I-D)-1矩陣之模擬結果,其負面衝擊較國產品和進口品能夠完全替代之(I-A)、(I-A) -1大。而因為(I-A)矩陣僅考慮當期效果,故而負面衝擊較(I-A) -1明顯。即物價上漲對國內經濟之負面影響,與整體經濟是否存在僵固性有相當關聯。物價變動對產業產出效果的影響,就產業產值觀察,有關長短期的產值變化,也將隨物價上漲變動幅度愈大,對產業產值變化的變動率之影響也愈大。且短期效果所減少之變動率將較長期明顯。

至於就產業層面之衝擊影響言,物價上漲以「金融及保險業」「不動產及租賃業」之負面衝擊較大,雖然物價上漲可能造成不動產之需求增加,惟因「金融及保險業」之最終需求減少較多,使得合計「金融及保險業」、「不動產及租賃業」之變動值(率)呈現下降。

至於水電燃氣業之最終需求變化,由於WTI與WPI之價格上漲使得燃料燈光消費以及租金水費消費等佔總消費支出之份額因相關價格以及所得變化而呈現增加。故而造成其最終需求變動值呈現正向及雖然因WTI、WPI價格或指數,造成國內GDP成長率下降,但因其需求性質屬於價格彈性較低者,即價格上漲對其之需求減少變化有限反而使其佔總消費支出之份額上升對該類之最終需求反而呈現增加。

此外,因考慮國際油價提升及原物料(如:金屬等工業原料、大宗物資、砂石)價格高漲,攸關國內產業發展,且由於各種物資原料或產品價格上漲之因素,有其差異性。本研究亦將經濟部列管之商品,一一就其價格上漲原因,進行分析,以期提出合宜之政策建議。

就鋼鐵業部分,近一年來鋼鐵市場相關產品的價格呈現上升趨勢,主要反映進口原料 (如廢鋼) 的國際價格上漲所致。廢鋼國際價格的上漲,主因在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需求,與中國當局今年所採取一連串不鼓勵鋼品出口的措施所致。因此,面對此波進口煉鋼原料價格上揚,政府所能採取的措施相當有限。

紙業部分,國際、國內原生紙漿價格及廢紙價格近一年上漲,主要反映國際紙漿供給的短少,造成國內下游業者面臨原料成本上漲的壓力。由於紙品價格上漲主要反映國際市場行情,政府應著重中長期輔導紙業場進行設備更新與擴建或是鼓勵整併為政策目標,短期應著重於公平競爭環境的維持。
砂石業方面,自86年開放中國砂石進口以來,砂石的進口已逐漸佔全國砂石總供應量的1/3,今年中國禁砂輸台造成砂石價格大幅上漲,而政府鼓勵業者至其他國家進口砂石的策略明顯平抑了砂價。短期,補貼業者進口中國地區以外砂石的政策可繼續推動,惟補貼時間不宜過長,應訂定補貼退場時間表。中長期,政府除繼續執行「砂石供應方案」所規劃的砂石供應,也可透過外貿單位、駐外機構協助業者向外進口砂石,充裕國內砂源。

銅業部分,國際銅價自前年(2005)即急遽攀高,之後雖有回跌,近期銅價又回到高點。由於我國對精鍊銅的進口依存度相當高,出口極少。政府能夠穩定銅價的措施有限。面對國際銅價維持高檔的趨勢,最終仍仰賴業者自行調整成本,提升品質,政府可持續站在輔導產業升級的立場繼續給予協助。

近年來石化上、中游原料的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為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其價格上漲的幅度,則與廠商轉嫁成本的能力(即市場供需狀況)有關。目前經濟部列管的石化中游商品(CPL、PTA、EG、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ABS塑膠粒)中,除了CPL仍需依賴進口之外,其餘皆呈現供過於求,並以出口為導向(主要出口至中國及香港)。未來面對中東國家及中國計畫拓展石化中上游產能,以及國內環評要求越來越嚴格,中油面臨五輕遷廠困難(國光石化(八輕)計畫),國內石化中上游業者將如何與中東(低成本)國家競爭,是政府可考慮協助業者的部份(例如:協助業者至中東投資設廠)。

在大宗物資方面,這一波玉米、黃豆價格上揚,主要是受到國際油價上漲,美國鼓勵燃料油業者使用燃料酒精,導致農用玉米量減少,玉米價格攀升,轉而造成美國黃豆農民轉種玉米,導致黃豆升產量減少,價格上漲。未來美國政府計畫持續增加燃料酒精的生產量,預計明年玉米黃豆價格仍維持高檔。小麥價格由於澳洲及歐洲乾旱,供給減少導致價格增加,在南美各國種植面積增加的情況下,2008年全情小麥產量預計增加,但仍不及全球消費量,預計未來小麥的價格仍會維持高檔。

台灣大宗穀物幾乎全依賴進口,國際大宗穀物價格上升,以及船運價格上揚造成國內大宗穀物價格增加,導致國內飼料、沙拉油、麵粉及麵類製品價格上揚。受限於氣候環境,台灣未來大宗穀物及其製品價格仍會受到國際價格波動的影響,基於大宗穀物下游製品多為民生用品,政府除了在短期實施關稅減半、取消部分進口規費之外,可協助業者思考長期降低成本的策略(例如: 鼓勵業者共同投資大型加工廠,提高產品品質及產能;改變飼料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