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亞洲產業版塊重整下台灣的機會與發展(二)─亞洲機械業的競合對台灣的影響 

編號: PR0937C

作者: 史惠慈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07.12


摘要:

2005年以來,面臨亞洲機械產業版塊的重整,全球機械競爭態勢日益劇烈,加上中國機械市場朝向高新產業發展,台灣機械產業成長因而呈現趨緩現象,有異於亞洲其他主要國家的表現。面對亞洲國家機械業發展的轉變、中國與新興市場的崛起,對台灣機械業在亞洲機械版塊中的定位與發展影響為何,是本研究的探討目的。針對研究目的,研究的內容分為三大部分,首先為台灣機械業在亞洲生產供應版塊中的地位與競爭,其次為台灣機械業在亞洲新興市場的機會與表現,第三部份則為政策建議。

ㄧ、台灣機械業在亞洲生產供應版塊中的地位與競爭 台日韓機械業的出口地區具高度的重疊性,美國及亞洲地區國家即占了機械出口過半的比重。另外就機械產業結構及出口結構而言,日韓二國的機械產品領域極為近似,台灣則除電子相關機械外,另朝金屬加工機械與產業機械發展,與日韓機械產品有所區隔。 

綜合技術含量與競爭力來看,韓國已成為台灣機械產業在亞洲市場最主要的競爭對手;至於中國機械產品的威脅,在新興市場之技術層次相對較低、低價產品部分,台灣產品將面臨排擠效應。事實上由廠商的訪談可以發現,在部分機械產品上,中國已是台灣的主要競爭對手,例如塑膠與紡織機械。 

其次,固然中國機械業的本土市場效應不可忽視,但目前中國機械產業本土市場效應是大量生產及出口所帶動的,技術層次的部分仍待加強。相對的台灣機械產業,專精的部分機械產業亦的確存在技術面的品質提升帶動的本土市場效應。換言之,擴張台灣為亞洲市場-特定機械業生產基地(台灣具有生產或技術優勢的產品)的目標並非不可能實現。惟在推動此目標之際,台灣投資環境的改善,以吸引更多的外資投入,或者防止台商的出走,將是重要的關鍵。 

二、台灣機械業在亞洲新興市場的機會與表現

 (一)  中國市場的競爭與機會 

近年韓國機械廠商積極向中國市場發展,以低價策略進攻中國市場,不僅造成中國機械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亦對我國機械產品銷售至中國市場形成強大之威脅。其次,由中國的進口需求強度與台灣出口強項觀察,工具機為台灣出口強項,軸承與齒輪及傳動裝置屬於精密機械元件,台灣雖然在原動機與空氣壓縮機等出口無法與其他美日歐國家相比,但在次要的進口產品中台灣仍有相當高的競爭力,至於紡織成衣機械、塑膠機械、印刷機械、模具等,由於進口比重逐漸下滑,背後也隱含著中國自製化的提高,值得廠商留意未來的佈局。 

未來基於中國的政策轉變,台灣機械設備業為因應市場的需要,極可能前往中國發展或提升在中國當地的生產比重,但中國市場的仿冒嚴重亦令廠商怯步,當然在台灣加強研發,尋求高階產品之利基市場更是台灣業者應思考的方向。 

(二)  東協和印度市場的機會 

印度機械市場,大部份是由印度汽車工業迅速發展所帶來的工具機及原動機市場商機,依印度進口需求強度分析,與台灣出口強項觀察,台灣的工具機在印度市場應有發展的潛力;至於電子及半導體生產設備、軸承齒輪及動力傳動裝置,由於進口比重逐漸下滑,則值得廠商留意未來的發展。再者,在紡織及成衣機械部份,台灣與韓國產品間的競爭相當激烈,雖然台灣與韓國的機台設計原型皆來自於德國,但韓國基台價格較低更具價格競爭性。 

其次,東協五國進口需求強度與台灣出口強項比較下,工具機與木工機械等在東協五國市場應有發展的潛力,值得留意未來的發展。尤其東協國家不重視工具機的製造,東協仍有廣大的市場空間,但貿然投資於東協國家設廠,會面臨到供應鏈不完全、收款困難等問題。根據廠商的訪談可知,目前台商機械業者已撤離馬來西亞市場,在泰國的發展也呈停滯狀態,越南則是目前最有發展前景的地點。未來隨著台商對越南投資的增加,機械產業於越南市場極可能會大幅成長。 

最後,考量印度及東協五國等新興市場需求之機械產品具有同質性高、技術層次相對較低、低價等特性,為台灣機械產品與中國出口重疊性較高的區塊;面臨韓國及中國機械產品的雙面夾擊下,如何運用台灣機械產品優勢,發揮產品差異化及完善的售後服務等市場策略效益,成為台灣機械廠商取得市場先機之重要關鍵。 

(三)  區域協定關稅障礙的影響 

在中國與東協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後,對台灣產品進入中國與東協國家的確形成某種程度的關稅障礙,關稅差距在3%以上。不過由廠商的訪談可知,目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機械產品免稅進口取得並不困難,相對降低各國高關稅的進入障礙。然在中國自主創新基調的執行,機械進口免稅批文的取得日益困難,產品規格層級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至於東南亞國家市場,雖然協定關稅障礙的影響目前並不大,但隨著區域協定執行的日益深化,所呈現的將不僅止於關稅的削減,還包括區域整合效益的逐漸顯現。在此背景下,台灣的機械業者極可能被迫在當地生產、利用協定優惠關稅國家規避關稅障礙,或者提升台灣產品等級,避開與中國等新興開發中國家產品的紅海競爭,轉戰於日本的產品區塊成為企業考量的策略。 

三、政策建議 

台灣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面臨到人力資源不足、資金籌措不易、行銷能力薄弱、及研發投入不足的問題,產業落入產品差異化程度低的惡性競爭;加上內需市場支撐力度不夠、人才缺乏,致使台灣機械業的升級雖穩定但緩慢。針對台灣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政府已推動中衛體系、提供研發補助、設立研發單位協助業界進行研發、並鼓勵產學合作,在政府這些政策的導引下,台灣機械業的表現,在部分特定子產業上的確亮眼。同時台灣機械業擁有周邊產業供應網絡的完整,企業靈活應變、彈性與客製化能力強等優勢。事實上就廠商的訪談,明顯看得出集團化或大型化並不一定代表品質或技術的大幅提升,但卻有利於品牌與產品印象的提升,促使韓國成為台灣強勁的競爭者。 

隨著時空環境的變遷,政府部分措施的執行面臨必須重新檢視的壓力,如研發單位的業界協助功能,因研究資源的分配面臨傳統產業與前瞻性研究的衝突,研究單位與業者研究功能區分的衝突,後者在中小企業為主體,企業研發能量不足的情況下更嚴重;產學合作機制在教育體系變革後,學校學術面的要求與發展方向和傳統產業特定利基產品研發的方向衝突;中衛體系的推動也衍生出是否造就出各廠商生產同質性過高的產品,中心廠與協力廠間連結鬆散的思慮。 

為持續強化台灣機械產業競爭力,經濟部針對目前台灣機械產業面臨的問題,提出相關產業體質健全方案:機械零組件全球競爭力倍增計畫、推動工具機旗艦型企業的形成、工具機產業雙核心協同合作計畫(M-Team),積極導入豐田管理系統(TPS)、協助中小企業即時技術輔導等;改善產業人才供應方案:產業研發碩士專班的補助、產業人力扎根計畫,期使學校課程與產業技術職能緊密契合,強化產業關鍵性之基礎技術,有效提昇整體產業競爭力。諸上所述產業協助方案,大致不脫一般針對機械產業所提的建議範疇:即擴大企業規模、提升產品等級、產品差異化發展(產品區隔)、提升生產效率、利基產品的深耕與擴大、改善人才供應、與研發強化等。

本研究亦認同此種發展方向。惟機械零組件全球競爭力倍增計畫,藉由與廠商訪談,並考量中國為提高自主創新,採取關鍵零組件免稅進口政策,而中國又是台灣機械業的主要出口地的背景下,關鍵零組件與整機的發展是否可以達成平衡?是否會造成零組件的單獨成長,創造更多的出口,機械製造業卻未能等同發展,值得執行時注意。 

此外,針對台灣機械業在亞洲的表現、機會與產業內問題,本研究認為可行的建議措施除上述項目外,還可自以下幾各面向努力: 

(一)  取得規模經濟效益,保有中小企業彈性,突破台灣機械業以中小企業規模為主的產業結構瓶頸 

集結台灣的機械業廠商,保有中小企業靈活彈性的優勢,並提升整體採購、研發能量,追求特殊產品領域的深度發展,是台灣機械產業發展考量的方向,則就企業而言,對於規模經濟的獲得,除了企業大型化外,企業集團化採取類似聯邦集合的概念,將產品具差異性可互補長短的廠商、產品近似的廠商、或上下游的廠商進行不同功能的整合,整合的目標並非僅止於營業額的合併,還應有擴增效應。推動此項措施,政府相應的措施建議為:企業大型化、集團化相關知識的宣導,國內已有單位進行相關的宣導工作,但為求宣導效果的落實於機械業,宜透過公協會針對機械業者,提供相關的訊息與課程。

 (二)  在提升產品等級、提高產品差異化、市場區隔、專研利基產品、與加強研發方面 

針對業者產出產品品質良莠不齊,政府可考量針對工具機的精度及品質建立工具機認證的分級制度。另外,對於各研發資源的分配,建議政府對特定領域的傳統產業研發資源保留一定的最低比例,以免研發資源的不均衡。此外,對於企業研發認定的標準,可依產業特性修改放寬,以免投入研發的廠商在實際投入研發後,所能獲享的研發獎勵過少,衍生企業對政府政策措施的不滿。最後,鑑於日本的產學合作在提高日本的科技創新能力及經濟效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台灣的產學合作而言,極具借鏡參考的價值,故政府除可參考推動大學法人化與大學研發之推廣機制的措施外,更應對日本的產學合作的運作,做更細密深入的研究。 

(三)  針對國內人力供應不足,內需支撐度不夠的部分 

政府相關部門應該達成共識,在發展航太工業、國防工業之際,保留一定比例空間給台灣的機械業者,提升業者新產品研發能力、商品化產製能力。此外,政府現有規劃的改善產業人才供應方案外,技職教育體系的恢復業者認為將對企業的用人有所助益。 

(四)  拓展海外市場與海外投資佈局方面 

政府應提高海外參展的補助,鼓勵並協助業者參展;另外貿協在協助業者參展部分應更積極主動,例如參展當地的媒體宣傳,有效幫業者與台灣打開品牌。再者,台灣的展覽場地有限,且規模不夠大,政府應建置合於機械產品展覽需求的參展廠地。再者,以整合上下游產業、甚或異業結合的方式辦理展覽,可促使展覽的內容更為豐富及多元化;同時辦理相關的國際活動,如國際組織之年會或研討會等,以促進交流及增加號召力與吸引力。 

再者,台灣的機械業以中小型企業居多,在建立品牌方面,有其困難之處,且企業數目之多,海外業者亦難以記得如此多的廠商。再者,台灣已經在台中地區形成明顯的機械產業聚落,政府應該強化宣傳台灣機械強國、台中機械聚落的國家/地理區位品牌形象;以公協會或貿協為仲介,連結國家/地理區位品牌形象與實際製造業者。 

另外,對於建立品牌的企業而言,除租稅減免外,資金的挹注也是企業從事市場開發與品牌建立極需奧援的部份,政府或可將創投基金的角色由生產製造衍生到品牌,或者成立基金提供政府擔保協助企業由銀行體系獲取所需的資金,或由基金本身資助企業所需的資金;對中小企業的短期優惠貸款和補助。最後,國內有關機械產業相關的資訊相當少,政府應多提供這方面的訊息,至少每年出版機械產業年鑑以供廠商參考。 

(五)  海外投資佈局方面-跨區域網絡佈局與海外投資資訊的提供 

在面臨區域關稅障礙,以及中國自主創新政策導引下的進口措施變革,業者除進行產品升級、技術提升、效率增加外,另一決策方向就是轉移生產,或是移往中國、越南。業者在進行海外投資時,應具有跨區域網絡佈局的縱觀,以保有台灣機械業的發展優勢。 

政府除應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將台商留在台灣發展,以產品升級、技術提升、效率增加等策略因應;同時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台灣,強化台灣的生產網絡的豐富性。此時兩岸相關經濟連結的障礙也需檢討排除,畢竟中國的市場與磁吸力量,在亞洲地區並不能加以忽視。再者則是主動將產業與新興市場的投資相關訊息告訴業者,例如越南、俄羅斯、波蘭、匈牙利等。同時,外貿協會協助業者海外拓銷,包括新興市場的分析、與客戶探訪,此等訊息應多傳遞給生產製造業者,促使生產製造的業者也可利用貿協的管道,拓展新興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