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情勢下中國大陸臺商投資動向及兩岸經貿關係變化之研究 

編號: PR1940

作者: 王文娟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18.03


摘要:

臺灣經濟長期依賴貿易成長,為典型的「貿易立國」經濟體,因之自 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以來,美歐日等先進經濟體經濟成長遲滯,必然會波及臺灣經濟,而更因川普政策的多變、反全球化、英國脫歐協商不定、大陸經濟改革等,面對全球發展的不確定性。雖然世界各國的經濟新情勢均仍在逐步推展與發酵中,但以臺灣是全球產業供應鏈體系的重要一環,在逐步的經貿變動過程中或預期心理下,必然會受到波及。尤其是鄰近的中國大陸政策之變動對早年進入大陸佈局的臺商會帶來經營上的變動,進而可能影響兩岸經貿的發展。全球與主要國家的新情勢發展,對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大陸臺商投資與營運之影響大體來自二個層面,一是市場環境變化造成的:包括美中貿易摩擦、貿易保護措施、大陸經營成本等因素;一是政策導向促成的:包括川普的「美國第一」政策、大陸的「一帶一路」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 在後金融危機階段,由於國際景氣疲軟、主要經濟體面臨政局更迭、外需不振,另方面,中國大陸人口結構開始呈現老化,人口紅利優勢喪失、土地價格不斷上揚、社會勞工福利提高等因素,導致生產成本迅速增加,使原本在大陸投資之外商製造業獲利日益困難。在預期中國大陸經濟進入長期低迷的「新常態」,未來發展速度降低,且內部存在不少結構性問題待調整下,其吸引外商(包括臺商)之投資競爭力下滑,尤其是沿海地區。臺商在投資環境變化與大陸「一帶一路」等政策的優惠措施鼓勵下,對大陸投資出現減緩且朝大陸西部分散的趨勢。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大陸官方強調通過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加速結構調整、創造經濟成長新動能等。事實上,自習近平掌權以來,先後提出「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調整市場與政府之關係,創新經濟增長模式;落實「依法治國」,整頓經濟秩序和社會風氣;通過「十三五」計畫,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同時又規劃「中國製造 2025」、「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等中、長期產業政策,以及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雙創」、「城鎮化」等經濟發展策略,這些一系列大政方針,基本上仍然是未來五年習近平政府施政的重點。「十九大」所揭櫫的經濟政策方向,基本上亦是以「十八大」以來的經濟工作經驗為基礎的升級版,進一步提出在 2020 年完成全面小康社會後的 30 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兩步走」戰略。後「十九大」更加鞏固領導權的習近平,應會更加致力於發展經濟,短期內,供給側改革仍是施政重心,嚴格執行去產能、去槓桿,而且是以提高可持續發展為重心,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大陸經濟若依習近平勾畫的藍圖發展,衍生的商機勢必吸引臺商更積極進入大陸市場。尤其,習近平多次在國際經貿場合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未來大陸對外經貿政策將更形開放,包括高水準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對在大陸境內註冊的企業平等對待等,無論將來政策的落實程度,至少已經達到宣傳效果。 另一方面,川普自上任以來,堅持美國優先與公平貿易等之反全球化作為,讓臺灣和世界各國對未來經濟秩序均感憂慮與不安,而其退出 TPP 與巴黎氣候協議更讓中國大陸在國際議題上取得更大的話語權。此外,大陸積極倡議「一帶一路」與籌設「亞投行」等,則顯示大陸爭取國際經貿議題話語權和主導權,以及在全球經濟領導地位與美國分庭抗禮的意圖。 隨著大陸經濟崛起與國際參與深化,兩岸經濟實力與國際空間出現消長,雙方的競合關係也發生極大變化。大陸與臺灣的差距逐漸縮小,甚至在很多領域已超越臺灣,譬如跨境電商、第三方支付金融、部分製造業等,臺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處境愈來愈困難。紅色供應鏈的形成,對臺灣進出口貿易造成的競爭威脅更是與日俱增。大陸的企圖心和能耐,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影響力未來只會更大,國際貿易話語權及主導權提升,對臺灣造成排擠,值得關注。除此外,習近平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單邊作為,促進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例如提供臺灣人在大陸就學、創業、就業、生活與大陸人民同等的待遇,未來對臺工作或將更加圍繞著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展開。這些措施足以吸引臺灣人登陸,臺灣人才大量流失問題不得不防。 依此,針對新情勢下兩岸經貿關係之政策建議如下: 兩岸經貿相關建議短期政策: 1. 隨時掌握中共「十九大」後的政策措施及改革動向,並評估可能的風險。 2. 持續掌握美國經貿政策以及美國對大陸經貿政策之後續發展,關注中美貿易摩擦相關議題之進展,及時提供相關資訊供臺商及國內業界參考評估。 3. 隨時掌握大陸政府給予臺灣同胞的國民待遇、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等誘因,並剖析及其對臺商與臺灣人才的牽引效果。 及時檢討改善國內投資與留才環境對策,以為因應。 中長期政策: 1. 大陸的紅色供應鏈逐漸形成,製造能量提升的結果,不只進口替代效應不斷擴大,同時也擴大了出口能量,對臺灣進出口貿易造成的競爭威脅與日俱增,臺灣應加緊產業升級腳步。同時,善加運用大陸臺商掌握的優勢資源,借力使力,強化兩岸產業分工,壯大臺灣經濟實力。 2. 基於國際政治現實,我國參與國際經貿事務空間受到限制,但我方推動全球化與經貿自由化之決心不應受到影響,應持續擴大對外開放,以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3. 中國大陸的國際話語權提升,在地緣政治現實下,若其運用國際影響力,阻撓我方推動國際合作方案,或甚至排擠我在國際市場之資源取得,我政府應有未雨綢繆之對策,特別是應與資源供應國保持友好並建立長期關係。 臺商投資佈局相關建議短期政策: 1. 協助臺商轉型升級進入大陸新經濟體系,以維繫與臺灣的產業鏈結。 2. 轉型困難的臺商為協助其退出市場,應建構機制協助臺商退場。 3. 針對有意願回來臺灣投資的廠商,應建立常態機制加強引導。 4. 不適合回臺投資的臺商,若有意願到「新南向」沿線國家投資 (尤其是東協各國),可配合新南向政策引導及協助其轉移生產基地。 中長期政策: 1. 為鼓勵及引導回臺投資,相關的投資障礙應儘早排除,如土地取得、前瞻性的產業政策、人力供應、水電供給等。 2. 對「一帶一路」商機,目前臺商多持務實心態,但保持高度興趣,有鑑於臺商的海外投資有助於帶動臺灣出口,強化與臺灣產業鏈結,政府宜考慮協助促成,借力使力。 關鍵詞:全球經濟新情勢、臺商投資動向、兩岸經貿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