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貨幣與物價──台灣的總體面與個體面之實證研究 

編號: CM0010

作者: 陳文郎

價格: 已絕版

出版日期: 1985.06

圖片檔

摘要:

有關貨幣對物價膨脹的影響,長久以來一直是經濟理論及決策上,最主要的爭論問題之一。 貨幣由最初之被視為不具影響力,經過多年的爭論後,終於在1970年代時,至少在理論上受到完全的承認。然而仍有許多包括決策者在內之人,並不完全信服,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實證上,貨幣常常顯現不出其重要性。本文因此重新由另一個角度出發,去探討貨幣對物價之影響,並以臺灣的資料,作實證分析。高了明瞭物價膨脹理論的演進過程,本文首先按序,將物價膨脹理論配合總體經濟理論的演進,作縱剖面的歷史性觀察,其次,並對貨幣與物價之國內、外有關的實證研究文獻作回顧,以檢討貨幣在實證時為何具有影響力及不具影響力之原因。對於能使貨幣產生影響力的方法,進一步以臺灣的資料,重實證檢討。最後,提出本文的核心命題,重新由貨幣在物價膨脹的過程中,所扮演的「充分」條件及「必要」條件之角色,去探討它對物價的影響力,並用臺灣的總、個體資料去驗證這二個命題。充分條件表示當貨幣擴張率達到一個臨界水準時,會直接產生實質餘額效果,引起市場需求拉力,而造成需求拉升的物價膨脹。貨幣的這種角色,屬於「量」的作用。必要條件表示貨幣擴張幅度未達臨界水準時,並未直接引起需求拉力,而逐次累積成一種或鬆或緊的環境。如果貨幣環境寬鬆,則一遇有進口價格其他成本因素外生的上漲壓力,貨幣扮演支持與擴大成本加成上漲的助燃作用。貨幣的這種角色,屬於「質」的作用。所以,對於貨幣的影響效果,傳統上均只就「量」的作用去觀察,而卻沒有臨界率之要求,因此均發現貨幣之影響力不大。至於「質」的作用,則完全一般所忽略,但是它可能更常見。由貨幣的充分與必要條件之實證,我們發現臺灣的貨幣對物價變動,具有極顯著之影響力。貨幣環境這種質的作用,不但影響成本推動的物價膨脹,且可以應用在貨幣政策效果的時差之討論以及相對價格變動之分析上。本文實證,貨幣對物價之影響的落後時差,並研究這種時差如何受到貨幣環境寬鬆不一之影響,而加長或縮短。由於貨幣環境之鬆緊情況隨時在變化,因此政策效果的落後時差,也隨時在變化,既然時差不定,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即令人懷疑,此種命題支持貨幣學派對凱因斯學派之權衡應用貨幣政策的批評。其次,貨幣環境會影響成本增加後,廠商的加成轉嫁之能力,如果環境寬鬆,成本上升之加成容易,各物齊漲,該有的相對價格變動,無從發揮起。反之,如果環境緊俏,則來自成本因素之變化即難以順利的加成反應,而形成各物價格的相對變動,每一種產品,因為其供需特性以及其他條件的差異,自然會有不同的反應,進而產生相對價格調整。另外,1970年代以來,文獻上均在探討物價膨脹率上升,會引起相對價格作不必要的波動,進而破壞價格機能。我們也對此點作實證分析。最後結論是,適度的控制貨幣供給,不但可以穩定物價膨脹,且避免因相對價格不必要的波動,而破壞價格機能,同時較為緊俏的貨幣環境,也使來自成本因素之變動,所需要的相對價格調整能發揮作用。 

本文只用簡單的一般最小平方法作迴歸分析,以及以斜率虛擬變數來代表貨幣環境的影響力,在貨幣政策之落後時差的研究,則採Almon lag 的技巧。所用到的進口價格、躉售物價、消費者物價、貨幣、利率、所得以及個體產業之工資、價格等資料,分別來自中華民國國民所得按季估計(民國68年)、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物價統計月報,以及中華民國臺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等。有關的國際物價及貨幣資料,則來自聯合國之國際金融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