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國大陸物價膨脹之經濟分析 

編號: CM0031

作者: 王東英

價格: 已絕版

出版日期: 1996.10

圖片檔

摘要:

本著作的目的在全面地、有系統地和科學地分析1978~1993年間大陸物價膨脹的成因與後果。我們先討論研究這些問題所面對的各種概念上、測量上和計量上的困難,並闡釋我們處理這些困難的辦法,包括預先設定評價經濟模型的五個標準,即(1)高度的包容性但須精簡易懂;(2)模型中的各種函數關係符合現有經濟理論而且牢靠;(3)對過去的物價行為有高度的解釋能力;(4)能準確預測未來幾年的物價走勢或變動;和(5)有助於制定安定物價的政策。然後針對這五個標準,廣泛地應用三種計量方法(即標準的t、F和DW檢驗,敏感性分析和預測能力檢驗)以及一種定性的檢查方法,來評價大陸專家學者的各種物價膨脹論說和我們自己所建構的10個單式多項線性迴歸模型和10組遞推系統模型。

最後,我們選擇了四組滿足上列五個標準的大陸物價膨脹形成之遞推模型,其中兩組模型(內中levels model和rates model各一組)能解釋全大陸零售物價總指數之過去和未來行為,另兩組(內中也levels model和rates model各一組)能解釋城鎮職工生活費用價格總指數(又稱城鎮消費價格指數)之過去和未來幾年的行為。根據前兩組模型,促成全大陸零售物價膨脹的直接因素為平均生產成本(AC或cc)之上升、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消 費性貨幣支出(E)之增加、社會商品零售額中市場調節價的比重(RFM)增加、和E·RFM(即消費性貨幣支出與市場調節價的比重之乘積)。由於這兩組模型之物價膨脹表層成因相同,其深層次的解釋變數也大同小異。後兩組所指認的影響城鎮職工生活費用價格行為之直接解釋變數為(1)平均生產成本(AC)與(2)「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消費性貨幣支出」對「按1978年固定價格計算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之比(即E/S)。由於這兩組的表層次解釋變數完全一樣,其深層次解釋變數和組織結構便大致相同。後兩組與前 兩組遞推模型之最大差別,似乎在於前兩組的表層次解釋變數包括RFM和E·RFM,而後兩組則不包括RFM和E/SRFM。不過,這些結論僅是暫時性的,尚待進一步的驗證和預測能力分析。

至於物價膨脹的經濟後果,現有的資訊似乎告訴我們,物價膨脹,尤其高度的物價膨脹,對大陸的所得分配、居民生活水準、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國有企業的經營績效、財政情況、經濟結構、資源配置和價格改革之推展等等的經濟作用都是負面的。而我們應用三種計量方法分析大陸物價膨脹與其經濟成長之關係所得的結果又顯示,物價膨脹對當年的經濟成長無顯著作用,但對次年的經濟成長有負作用。換句話說,物價膨脹對經濟成長之長期效應是負的。總之,這方面的無可逃避的結論是,物價膨脹,尤其是高度的物價膨脹,對大陸的經濟有百害而無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