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產品循環理論的實證研究──九項產品的個案分析 

編號: EP0046

作者: 陸玲鈺

價格: 已絕版

出版日期: 1984.01

圖片檔

摘要: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主張比較利益原則,即以相對的概念說明各國因資源秉賦上的差異,致在同一特點、同一種產品上,產生不同的相對成本;根據不同的相對成本,核定該國在該種產品的生產是否具有比較利益。但各種產品的要素投入並非一成不變,在此階段,由於尚未大規模生產,只限於那些具有相同的消費水準與消費需求的國家對之有興趣,並有能力從事生產,直到該種產品已被全球大多數國家認可,並願消費,其生產技術才逐漸普及並簡化。由於各種產品都會經過這些轉換過程,所以,根據這不同階段的生產特性,吾人可以瞭解,有不同的國家適合於各個不同階段的生產,這就是Vernon於1966年提出的產品循環理論。本文係採用生產和貿易圖形作分析的基本方法,並將全世界的國家區分為數種類型,並根據產品循環的階段分析法,判定其所處的不同階段的時期,所得到的發現為︰


(一)對臺灣十六種產業的相對出口績效指數和資本密集度、技術密集度所作的迴歸關係,發現這些產業均不具有資本和技術密集上的比較利益,但資本密集方面的比較不利情況有遞減的現象,然而技術密集方面則否。


(二)由於十六項產業中,選出較重要的九種產品作產品循環的實證分析,發現這些產品於1970年或是1960年即已進入標準化產品的階段。


(三)本文選擇數個在貿易上與臺灣有密切關係的國家,將其分為產品創新國、其他先進國和開發中國家三種類型,實證結果發現有四種產品,即合板、塑膠製鞋靴、玩偶和玩具以及棉紗,就此三類型國家而言,無論在貿易或生產上的變化趨勢均與產品循環的第三階段特性一致。


(四)至於其餘的五種產品,即電視機、無線電廣播收音機、自行車、電子顯字錶和通信器具,除了日本之外,亦與產品循環理論所預期的第三階段的現象一致,惟日本與開發中國家都在繼續擴張其貿易與生產。日本在第三階段即已開始生產,並在貿易方面佔有某些巿場,故在競爭優勢與貿易值和生產量方面均比開發中國家為大,且其成長速度較快,在貿易上將成為開發中國家強力的競爭對手。


(五)就上述九種產品而言,開發中國家中是以中華民國臺灣、南韓和香港的表現較佳。臺灣在生產和貿易方面較為突出者有電視機和自行車,至於南韓,則有棉紗、合板和塑膠製鞋靴;香港在貿易方面表現較佳者有無線電廣播收音機、電子顯字錶、玩偶及玩具以及通信器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