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台灣勞動生產力編製之檢討 

編號: EP0028

作者: 吳惠林、吳家聲

價格: 已絕版

出版日期: 1983.07

圖片檔

摘要:

一個國家只要將經濟成長的追求列為主要的目標,勞動生產力的提昇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再加上其他各種重要的分析(如工資、物資之研討)亦需勞動生產力相互配合,因此,翔實可靠的勞動生產力資料之提供,關係相當重大,臺灣的情況自亦不能例外。 

隨著原始資料在數量和品質的改進,以及勞動生產力用途的有別,勞動生產力的衡量亦有所不同。以臺灣目前現存的原始資料而言,官方直接勞動生產力指數似嫌不足,本文除了詳細討論應有的改進事項外,亦編算了另一套較具用途的勞動生產力統計。由於受到人力、物力、以及各種限制,仍未能就臺灣目前可以尋獲的原始資料,於短期間編出較為完整的勞動生產力數據出來。 

過去曾有學者提議成立專責機構統一辦理生產力統計(劉泰英,民國七十年),亦有專家建議成立生產力編製小組,負責生產力資料的搜集、編算以及定期發布工作(張丕繼、黃瑞生,民國六十八年)。本文也同意臺灣應該有專門負責生產力資料編纂及分析的機構,世界上許多國家有專司生產力的機構(如︰美國、日本、挪威、新加坡等),舉凡資料的發布甚至有關分析工作亦為其職責,也唯有如此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生產力資料編製問題。臺灣雖然亦有「中國生產力中心」這個機構,然其工作偏於技術方面,未將生產力變動及分析工作納入其範圍。因此,臺灣的生產力統計資料,公開公布者只有直接勞動生產力指數,由於時空限制,多年來迄無進一步之改進,故儘早建立有效的生產力統計體系實係燃眉之急。 

今後不論是採行在某一既有機構下劃編一個小組或另外成立一獨立單位,負責生產力資料的編製、改進、發布、以及分析事宜,其工作應循序漸進,宜分下列短期、中期、長期進行︰ 

(一)短期方面︰在各種生產力定義中,勞動生產力的用途最廣,也最為簡單,故在短期內應儘速建立勞動生產力的銜接資料。首先宜依本文所編數據予以延長時間數列及擴大行業分類,目前的就業人數統計已有完整的中類行、職業分類,缺的是對應的實質 GDP統計,但若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則亦不難由主辦機關的原始資料求算,至少中類行業的勞動生產力數據應該早日編製。在編製初期或因人員不足或因對資料認識不夠,可以與有關機構如經建會、或與學術研究機構如大學經研所、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經濟研究所等合作編製,務求儘早編製完成,俾供各界引用。 

(二)中期方面︰除將上項指標按年甚至依季隨時添加新數據定期發布外,並應就本文第三節各項改進意見依難易程度逐漸改進。首先設法編算依二次平減的附加價值資料,就業人時資料,進而將由之算得之勞動生產力指標連同上項勞動生產力資料一併發布,以便與先進國家相互比較。此外,可能的話,第二節列出的各種生產力指標各有用途,基於統計資料只嫌其少而不嫌多的原則,若有餘力亦應加以編算,不便發布的話亦可供作內部參考之用。 

(三)長期方面︰勞動生產力指標,除了能幫助我們瞭解勞動利用狀況、預測未來就業需要、勞動成本之趨勢及各國生產力之比較外,亦能作為測度總因素生產力之粗略指標,特別是當勞動的相對份額佔附加價值之比重甚大時,則勞動生產力與總因素生產力之關係更為密切。惟勞動生產力之提高,在短期內,可能意味著生產效率或所得水準的上升,但若長期觀察,由於生產結構的轉變,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並不一定表示總因素生產力水準之提昇。因此,測度資本生產力及總因素生產力,以真正瞭解各產業、各廠商或主要產品之生產力水準,進而有效利用巿場機能、政府政策,使資源由低生產力部門移往高生產力部門係一種長程方面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