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輸美績效的檢討與展望  

編號: EP0021

作者: 杜巧霞

價格: 已絕版

出版日期: 1982.09

圖片檔

摘要:

1970年代臺灣輸美金額佔總出口額平均為 38.01%,美國是臺灣最重要的外銷巿場,在輸美商品中又以輕工業製造品為最重要,佔全數的94%。本文旨在對於臺灣此類商品輸美競爭之能力做一分析,並與韓、港、新三國比較。首先介紹中、韓、港、新四國輸美商品結構的演變趨勢,然後藉固定市場佔有率( Constant Market Share)分析法,分析各國過去十年的輸美績效,並以國際貿易標準分類二位數分類為基礎,分析各國各類商品競爭能力之消長。

綜合言之,新加坡競爭能力成長較快,但不穩定;香港競爭能力則在削弱。就個別商品言,臺灣商品競爭力持續成長的有紙製品、木製品、非金屬礦產品、機械類、運輸工具類、旅行用品、塑膠製品、照明設備、光學儀器及傢俱等;韓國則有化學元素及化合物、鋼鐵、電器類及鐘錶等。

對於未來臺灣輸美績效的展望,本文綜合美國各產業進出口巿場成長的趨勢,然後再配合臺灣輸美商品競爭能力的消長,從而推測未來臺灣輸美成長的可能。我們發現臺灣較不易繼續順利成長的輸美產品可能有木製品、紙製品、非金屬礦產品、塑膠製品、運輸工具類與科學儀器各項,其餘機械類、傢俱類、衛生及照明設備各項,由於美國進口有較大的成長,當可順利成長。就一般而言,臺灣應注意品質與平均單位價格的提高。就長期而言,美國進口市場則以電腦業、通訊設備及零件與機械類的成長最為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