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台灣地區政府支出結構與成長研究 

編號: EP0034

作者: 孫克難

價格: 已絕版

出版日期: 1983.08

圖片檔

摘要:

本文利用臺灣地區政府支出的有關資料,探討政府支出與經濟發展間之關係,驗證政府支出文獻上幾個重要的假說︰即說明政府支出活動相對擴大的 Wagner 假說; 社會大變動下,政府支出產生移位效果(displacement effect)為 Peacock-Wiseman假說;以及闡釋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政府支出所得彈性穩定性的Herber假說。並且考慮公、私部門間生產力及相對價格差異,造成政府部門不平衡成長的 Baumol 假說。同時對支持 Wagner 假說、Peacock-Wiseman假說及 Herber假說成立,有關稅收所得彈性、租稅負擔及開放度問題亦有所探討。本文偏重經濟計量方法的運用,其迴歸分析結果如下: 

一、由實際資料顯示,求取政府支出所得彈性之方程式設定,可採每人實質型式,且須考慮政府支出與 GNP間相對價格上的差異,否則政府支出所得彈性以及政府支出佔GNP 的比例,均有高估或低估之虞,然而並不改變所得彈性大於1或小於1的方向。 

二、以每人實質型為例,並考慮相對價格的不同;且在普通最小平方(OLS)估計法下,三十年來各項政府支出彈性如下︰ 

政府總支出的所得彈性顯著大於 1(為1.10),即政府支出佔GNP的比重相對提高,顯然支持Wagner假說的成立。細觀各項政府支出彈性,除一般政務及國防外交支出的所得彈性顯著小於 1外,其他各項政府支出彈性均顯著大於1,尤其是事業基金支出(2.51),其次為社會福利支出(1.58)與經建交通支出(1.55)。 

經常門支出的所得彈性顯著小於1(0.77),資本門支出的所得彈性則顯著大於 1(1.52)。 

中央政府支出與地方政府支出的所得彈性均大於1(約1.11),且兩者極為相近。 

政治性支出的所得彈性顯著小於1(0.71),經濟性支出(1.78)與社會性支出(1.39)的所得彈性顯著大於1。 

耗源性支出的所得彈性(1.06)小於移轉性支出的所得彈性(1.58)。 

三、由鄒氏測驗法發現,民國六十二年度前後,政府總支出、政治性支出、社會性支出均有顯著的結構性轉變。經濟性支出中的經建交通支出及社會性支出中的教育科學文化支出亦有顯著的結構性轉變。 

四、由虛擬變數法發現,民國六十二年度前後,政治性支出的截距有顯著減少的現象,所得彈性則有增加的眸H,而經濟性支出中的經建交通支出,其所得彈性亦顯著的增加。 

五、若將「第一次進口替代時期」與「出口擴張時期」政府支出所得彈性比較,由t測驗發現經建交通支出所得彈性顯著增加,而事業基金支出及教育科學文化支出的所得彈性則顯著下降。若比較「出口擴張時期」與「第二次進囗替代時期」,發現政府總支出及政治性支出(即一般政務及國防外交支出)的所得彈性顯著增加。 

六、三十年來政府稅收所得彈性均顯著大於 1,尤其是所得稅,其所得彈性高達 1.79。隨著GNP成長,租稅負擔比例顯著提高,此項因素可能為支應政府部門相對擴大的主要原因。 

七、比較間接最小平方(ILS)與普通最小平方(OLS)估計法下政府支出所得彈性,發現其間有差異存在。若彈性大於1時,OLS估計結果略高;彈性小於1時,OLS估計結果又略低。然而並不改變所得彈性大於1或小於1的方向。若聯立方程式為正確認定時,為校正聯立偏誤,應以ILS估計法為佳。 

八、在同一價格平減指數折實下,考慮景氣變動時,短期非國防性政府支出對GNP的所得彈性為 0.52,調整係數為 0.49,長期所得彈性達1.07。若不考慮景氣變動,則調整係數略降,各項彈性略增。 

九、由國際間比較發現,臺灣地區政府支出所得彈性比十三個已開發國家之中位數(1.80)低出甚多,但接近二十四個開發中國家之中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