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公共投資對民間部門之影響 

編號: EP0051

作者: 劉榮超、周濟

價格: 已絕版

出版日期: 1984.08

圖片檔

摘要:

本研究建立一個總體計量模型,探討公共投資對臺灣經濟的影響。除了考慮國內經濟的需求面外,也考慮潛在國內生產毛額對經濟的影響。本文的主要特色是從可投資資源(包括國內儲蓄、進口剩餘,以及潛在國內生產毛額和真實國內生產毛額的差距)來分析公共投資與民間投資的相互關係。另一特色是從投資財的性質,分別考慮民間在機器設備、交通運輸、廠房與營建工程,以及住宅等方面的投資行為。 

本文的主要發現為︰

過去三十幾年來,臺灣省公共部門投資對經濟成長有正的貢獻,不但刺激民營企業投資,也增加了全國的投資資源及資本存量,進而促進經濟的成長。 

臺灣公共投資增加對物價水準影響很少,二十年的長期乘數效果還不到一個百分點。其原因是由於政府預算控制成功,政府部門在央行的存款大於其貸款。 

臺灣的投資資源主要決定於國內的總儲蓄,而進口剩餘和未開發的潛在生產能量也是重要來源。 

民營企業投資除受 GDP變動的影響外,營建業投資者關心投資資源獲取的難易,亦即投資資源和公共投資的變化,而運輸類和機械類投資重視使用資本成本的高低。 

民間投資以民營企業為主,包括對非住宅建築、營建工程、交通運輸以及機械設備等項目的投資。而這些項目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公共投資的影響。 

公共投資短期會與民營企業互爭資源,但長期則會增進民間的投資,尤其對機械類投資最為顯著,而投資於機械類最多的是民營製造業。 

根據以上結論可引出一些政策上之建議︰

由於在七○年代世界不景氣時,政府曾大力推行十大建設,增加公共投資,這對提高民間投資意願,維持經濟成長極有幫助,尤其是政府部門的社會基層建設,平時若不預先投資,在景氣蓬勃時,很容易造成經濟發展的瓶頸。而在景氣蓬勃時,加緊建設又會與民間部門爭奪有限的資源;故在景氣衰退,而資源利用率低時,增加道路、橋樑、發電廠及碼頭等的公共設施,不但解決瓶頸問題,並能刺激民間投資,促進經濟成長。 

公營企業的經營往往受制於政治壓力、政府預算以及經營管理等限制,他們對景氣變動的反應,比民營企業來得遲緩;而經營效率不如民營企業。但公營企業卻常有和民間部門爭取使用稀有資金與原料的特權。如此,會使整個國家全部可供使用的資源之經濟報酬降低,使經濟成長遭受傷害。故儘量開放民營,使其受巿場力量支配,是政府今後應努力的方向。若公營事業之移轉有所不便,則應充分授權予公營企業主持人,使其不受制於政治壓力及政府的事前審計,俾能靈活地經由價格機能的操作來營運,如此才能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過去公共投資未造成物價的大幅上升,是因為公共部門的總收入大於總支出,若政府採取赤字預算,則公共投資難免會造成物價的上漲,故決策當局應審慎地應用公共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