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共農業機械化之研究 

編號: EP0123

作者: 田君美

價格: 已絕版

出版日期: 1989.02

圖片檔

摘要:

根據中共1949年以來的經濟發展經驗顯示︰在以重工業為中心的發展策略下,經濟成長大部分源自工業部門的快速成長,而經濟衰退則與農業生產衰退相關。因此農業的發展不僅影響到大多數人民的福利,而且也關係到整個經濟的擴張速度。為了使農業能高速的成長以解決人民基本糧食問題,俾農業生產不再成為妨礙經濟活動的障礙,中國大陸的農業便一直經歷著一連串的制度及政策變化。 

中共推行農業機械化已歷經三十餘年,但是在成效及各方面的配合上彷彿才開始不久,這比起其他國家在實行農機化的過程上耗去更長的時間,這主要是因中共在推行農機化之初並未具備可以實現農業機械化條件。在考慮土地、勞動、肥料、農機等投入及農村經濟改革對農民行為的影響等因素,來測定農機與產量之關係,得到1952~1979年間中共農機投入對糧食產量沒有成效,但是,1980年以後,由於制度上的變化,改變農民使用農機的態度,進而使農機之使用對糧食之增產效果開始出現。

中共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從1953年在北京、黑龍江等省試辦了第一批11個國營拖拉機站開始,農機經營形式歷經了國家辦站、集體經營、生產隊乃至個人及聯戶經營等方式。這一過程顯示農機經營形式正朝向農機所有者、經營者與使用者愈來愈密切結合的方向發展,也就是朝著權、責、利相結合的形成。

目前中共政策上仍注重農機化的推展,但客觀條件仍未必能完全配合。未來中共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比較可行的是根據各地區的自然及社會條件來制定該地區農機化的重點和步驟,即「因地制宜」。因為農機化的發展必須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必須根據農民資金累積及國家財政及工業設備和能源條件而定,否則,農機化既有資金與技術之限制,復有就業人口之間形成的基本矛盾,面對此一問題,如不能全盤照顧,則農業機祴化也只是紙上談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