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勳:【泰國大選】泰國選前分析:126席與376席,這是一場起跑點不公平的選舉

  泰國今(2019)年3月24日即將迎來2014年軍事政變以來首次民主大選,各界無不引頸期盼軍政府是否將因此失去政權,抑或是透過不公平的選舉而持續連任。對此,東南亞研究青年平台(東研青)特別舉辦泰國選前分析座談,邀請台灣的泰國留學生為台灣民眾分享其觀察,結果超乎預期吸引許多民眾參與,可見台灣社會對於泰國大選的關注程度。泰國為台灣新南向政策下的重點國家,兩國近年同樣經歷混亂的公投、第三勢力崛起等相似的政治現象,但泰國獨特的軍政府、新憲法等因素,實則更增添了泰國政治的複雜性。

  欲了解本次泰國大選,首先須了解泰國的議會組成與選舉制度。泰國議會分成參議院(上議院)與眾議院(下議院),根據2017年新憲法,參議院有250席,全由軍方選任或指派,任期5年;眾議院有500席,由民主選舉產生,任期4年。兩者共計750席,過半席次為376席。以下分別說明之。

參議院恐成為軍方的橡皮圖章

  參議院共250席,其中6席由軍方重要人士直接擔任,分別為國防部次長、陸海空三軍總司令、武裝部隊最高司令、國家警察總長;194席由軍方背景的「國家和平秩序委員會」(NCPO)選任;50席為NCPO從10個「職業公會與社會團體」中選任,再由泰國選舉委員會判定其資格。

  新憲法賦予參議院極大的權力,包括參議院能與眾議院共同推舉總理(後段詳述);若選後各政黨無法順利組成新政府,參議院可聯合眾議院共同推舉不具議員身分或無黨派人士出任,且參議院能彈劾由任何方式產生的總理。換言之,未來一旦爆發政治危機,參議院能推舉新總理掌權,此舉將使「政變」被合法地寫入憲法中,也就不需要再發動實質上的軍事政變。

  泰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塔威(Thawil Pliensri)將軍表示:「6席軍方重要職位坐鎮參議院,將扮演『保母』的角色,確保改革能按計畫進行,同時確保新政府能按照軍方意願運作」。由此可見,此一制度設計實質上給了軍人參政的合法管道,使參議院成為軍方在國會中的「代理機構」或「橡皮圖章」。


為了封殺為泰黨而設計的選制

  眾議員共500席,為本此大選的主要戰場,其中350席為區域議員、150席為不分區議員(政黨名單席次),採全球獨創的「分配式混合制」(MMA),改良自德國聯立制的精神(然而德國代表認為一點也不德國),但採「一票制」的特殊設計;換言之,一般聯立制下,選民有兩張票,一張投給候選人,一張投給政黨,但在MMA下,選民只會拿到一張選票,上面只有各政黨名稱,選民在選票上投給某政黨,將同時換算成該政黨的總得票率(總席次),以及該政黨在該選區下的候選人之得票。

  席次運算公式為:「不分區議員席次(政黨名單席次)=政黨總得票率*眾議員總席次-區域議員席次」。假如A政黨的全國總得票率為40%,並贏得全國150個選區,則該政黨的總席次應為500*40%=200席,區域議員席次為150席、不分區席次則是50席(200-150)。

 
  由此可見,不分區議員與區域議員的關係是此消彼長的連動關係,在區域席次上贏的愈多,反而減少該政黨在不分區上的席次。此特殊設計將有利於中小型政黨,而不利於大黨,尤其是塔克辛陣營所屬的為泰黨(Pheu Thai),因過往為泰黨在政黨總得票率的表現通常較區域席次亮眼,兩相加乘下,產生席次紅利,使為泰黨成為超大政黨。但在MMA下,為泰黨的影響力將因為席次紅利消失而大幅削弱;同時,該制度亦可能造成多黨林立的局面,以利軍政府的操控。

  軍政府設計出如此古怪的選制,顯然劍指為泰黨,透過有利於軍方的制度,封殺為泰黨的生存空間,可見軍方多麼畏懼深受多數民眾歡迎的為泰黨再度透過民主選舉而重返執政,亦如過往歷史的循環。


軍方在選前即握有三分之一的鐵票

  另外,今年泰國選舉最大爭點在於,軍方在選舉前夕即握有三分之一未經民主選舉產生的鐵票。跟據2017年新憲法,250席由軍方指派的參議員將與500席民選的眾議員共同推舉總理,在總議員數750席下,只要取得376席過半席次,便取得籌組新政府的門票。

  由於參議員250席為軍方選任或指派,有足夠理由相信其選後將支持軍方,讓軍方在選前即掌握三分之一的「鐵票」、「保證席次」,軍方只要在眾議院中再斬獲126席,即能達到376席過半席次,取得籌組新政府的門票。反之,民主派則須在眾議院中穩紮穩打地取得376席,始能籌組新政府。

  126席與376席,一場起跑點不公平的選舉制度,使軍方在選前即坐擁選票上的優勢,即便軍方在大選中不討喜,但其只要在眾議院中聯合關鍵小黨或搖擺型政黨,即能勉強跨越過半席次。因此,若單從制度設計上來看,軍政府的勝算機率似乎較民主派高,民主派須花更大心力,才能與軍方勢力抗衡。軍政府能否透過選舉來洗白其政變形象,民主派內能否盡棄前嫌,團結合作對抗軍政府,有待本次大選結果為我們解答一切。

各有利益盤算的政黨大亂鬥

  本次大選有四個主要政黨競逐,以下簡述。

(1)代表目前軍政府勢力的「公民力量黨」(Palang Pracharath Party),推舉現任總理帕拉育(Prayut Chan-ocha)為總理候選人。

(2)傳統上「紅衫軍」陣營的「為泰黨」(Pheu Thai Party),即前總理塔克辛(Thaksin)及其胞妹盈拉(Yingluck)的所屬政黨,長期關注農民等中下階層的利益,在泰國東北部與北部地區擁有廣大支持。由於為泰黨掌握廣大農民的選票,使其時常在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多數而勝選,為目前軍政府的眼中釘。目前塔克辛與盈拉已分別於2006年與2014年因軍事政變而被迫流亡海外,為泰黨現由素妲叻(Sudarat)、察猜(Chadchart)等人所領銜。


AP_11080513447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泰國民眾手拿塔克辛及盈拉照片,表達對為泰黨的支持(2011年檔案照)。

(3)反映城市(尤其指曼谷)中產階級菁英利益的「民主黨」(Democrat Party),為歷史最為悠久的政黨,亦可大致歸類為傳統上的「黃衫軍」陣營,現由前總理阿披實(Abhisit)領導,將自身定位為「與軍政府保持距離的『反塔克辛』政黨」。為泰黨與民主黨長期為彼此的競爭者與死敵,分別是過去紅黃對抗態勢中的主要政黨,兩黨積怨已深,未來能否放下成見,攜手對抗軍方,備受各界關注。


AP_19079280116816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泰國民主黨主席阿披實(Abhisit)

(4)跳脫紅黃對抗的第三勢力「未來前進黨」(Future Forward Party,泰文意譯為「新未來黨」),由泰國高峰集團(Thai Summit Group)執行副總裁他納通(Thanathorn)所領導的進步派政黨,標舉反軍政府與修憲,以及婚姻平權等進步理念,爭取成為那些厭倦紅黃對抗的人們的優質選項,而備受年輕人擁戴。

民主派的反攻:軍隊改革、修憲

  過往紅黃對抗結構雖未完全消弭,但已不足以完整解釋泰國大選,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派與反民主派(軍方建制派)。民主派可大致包括為泰黨、未來前進黨、(某種程度上的)民主黨等。為防止軍方再度干政,民主派主要專注在兩大改革議程:軍隊改革、修憲,以限縮軍政府的權力。

  在軍隊改革上,為泰黨與未來前進黨均主張應力推軍隊改革,禁止軍人干政,廢除徵兵制,逐年削減國防預算,將稅金更多的用在內政問題上。民主黨亦支持廢除徵兵制。未來前進黨更進一步主張應修改惡名昭彰的國安法。這些政見顯然劍指軍方,意在削弱軍方的影響力。反之,公民力量黨由於代表軍方勢力,故認為相關改革不能影響軍方的利益。

  在修憲問題上,民主派均認為選後應推動修憲案,修正成更具公平性的憲法。他們認為2016年新憲公投(最後以超過六成的比例支持新憲)並不公平且充滿資訊不對等,因為當時軍政府禁止人民宣傳反對票,以致於許多民眾並不曉得公投在投什麼。誠如前所述,新憲法下全球獨創的選舉制度,連許多泰國人也霧裡看花,甚至到選前才大致釐清新選制的運作方式,也才意識到選制的不公平性。

  基此,為泰黨、未來前進黨、民主黨均主張應推動修憲,並修改不符合民主原則的法律,尤其是限縮參議院的權力,減少軍方干政的空間。此外,也大力推動地方分權制,將中央的權力下放至地方,包括地方縣市能自行推舉縣市首長(目前只有曼谷和巴達雅能自行選舉市長)。民主黨也表示應修改軍政府2018年制定的《20年國家發展戰略》(2018-2037)。對此,代表軍方的公民力量黨表示,願與志同道合的勢力結盟,持續推動相關改革。


重經濟、輕外交的選戰

  除前述政治改革議程外,經濟政策亦是本次大選各政黨間的攻防所在;相對的,對外政策、一帶一路等外交問題並非此次大選的重點。台灣民眾時常關注他國各政黨對中國和美國的態度,即親中還是親美,自然更非焦點之列。重經濟、民主與內政,而輕外交,為今年泰國大選的主旋律。

  在經濟政策上,公民力量黨將延續軍政府的經濟政策,包括「泰國4.0」(Thailand 4.0)、「東部經濟走廊」(EEC)等重大計畫;然由於這些計畫多集中在曼谷及其周邊,使反對黨批評其為重城市、輕鄉村,恐加劇城鄉差距,尤其是地處內陸的北部與東北部地區。

  未來前進黨則力推「火車工業」(Train Industry)帶動國家經濟發展,透過發展自己的火車工業,不僅為泰國的製造業奠定基礎,創造國內就業,也能避免事事借助外國火車技術。此外,主張數位經濟、資訊工業、生物科技等新興科技,帶領泰國走向數位新時代。為了避免財團壟斷經濟,主張應修正造成經濟寡占的法律、推動政府特許權透明化等措施。

  為泰黨將推動強化泰國品牌的「泰國製造」(Made in Thailand)政策,刺激國內就業;亦將持續推動泰國現代化(例如加速政府辦事效率)、永續發展(改善空汙問題)、培力中小企業,以及透過基礎建設讓泰國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等。民主黨在經濟上並未著墨太多,多揭示宏觀的經濟願景。

民粹主義政策成為各政黨的趨勢

  泰國目前已是全球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在民主機制「數人頭」下,民粹主義政策似乎已無可避免。過往選舉時,民粹政策多由為泰黨所推動,以拉攏廣大鄉村農民的支持,因此大選時常是為泰黨獲勝;然此卻挑戰了傳統既得利益者的地位,代表中上階級菁英的民主黨批評支持為泰黨的選民是易被收買的無知農民,遂引起無限循環的紅黃對抗,最後軍方再以維持國家社會的秩序與穩定為由,推翻民選政府,2006年與2014年軍事政變皆大致是如此背景。

  這些歷史經驗,使目前檯面上幾個主要政黨認知到,民粹政策似乎才能刺激選票,使民粹主義似乎成為各政黨的主要趨勢。為泰黨被視為泰國民粹政策的翹楚,包括推動全民健保、農民債務減免、農產品補貼政策等,其中前總理盈拉的「大米收購案」(以高於市價近兩倍的價格收購稻米)即是2014年軍事政變的導火線之一。本次大選中,為泰黨亦力推農產品補貼政策,逐步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以鞏固農民鐵票倉。

  早期嚴厲抨擊為泰黨推動民粹政策的民主黨,也逐漸走向民粹政策路線,認為應直接向農民、老人等中低收入戶給予補貼,抨擊為泰黨的農產品補貼政策恐惡化貪污;亦主張「量能課稅」,衡量個人給付稅捐的能力,收取不同的稅收。

  軍方勢力的公民力量黨亦向民粹政策靠攏,延續軍政府的「公民卡」制度,針對中低收入戶,直接給予補助及相關福利計畫,以縮小貧富差距。此外,鑒於許多農民擁有許多土地,但只有使用權,而非所有權,對此軍政府推動有條件發放土地使用權證,協助農民獲得土地所有權,以改善其生計,進而爭取農民支持。

年輕人能否改變政治?

  除了紅黃對抗、階級對抗外,本次大選因為未來前進黨領袖他納通的個人魅力,以及公主事件意外導致的「政治地震」,讓許多原本政治冷漠的年輕人,重新開始關注政治,進而意識到此次大選在先天制度上是如此不公平。他納通點出泰國政治惡鬥上的沉痾,並號召年輕的政治素人參與政治,帶領新世代的聲音進入國會,改變舊世代與紅黃對抗的紛擾。無論大選最終結果為何,已為年輕人帶來一絲希望,喚起年輕人對於政治的關注,為下一階段的民主進程種下改革的種苗,待未來時機成熟後破土飛揚,屆時泰國將以其自信、嶄新的姿態重回東南亞諸國甚至世界的舞台。


  今(2019)年泰國大選為2014年軍事政變後首次民主大選,正以其充滿「泰劇」的戲劇性特質為世人開展,從公主事件即可見一斑,任何發展、任何可能,都有可能發生,選前各政黨的攻防、選後軍政府是否買帳、以及兩個月期限的政黨議價協商期能否順利產生新政府,這些均在在考驗泰國的民主政治,鹿死誰手,沒有走到最後一刻,誰也不知道這其中會發生什麼事,最終結果又會是如何。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作者:李明勳(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輔佐研究員)、劉世明(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

資料來源: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