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名家觀點》加入CPTPP...被動的選項,有效的解方

  台灣終於在9月22日正式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這個申請感覺有些倉促,不少人認為是受中國大陸早一周提出申請案的刺激。無論二者是否有關,至少一改「對內宣示多年、對外原地踏步」,導致產業及社會都快失去興趣,算是踏出加入CPTPP的第一步。

  入會挑戰現在才開始。在協定義務落實方面,經過多年法制盤點、比對跟修法,準備程度基本已經到位,但農產品、食品的檢驗檢疫制度迄今仍是各國抱怨的主要領域,無論是國際接軌還是與經貿夥伴溝通不良都還要加油。

  市場開放挑戰主要在部分敏感農業產品,需要仰賴持續推動農業改革;參考日、韓經驗,改革固然費心費時,但並非闖不過的難關。

  不過未來台灣若能順利獲得CPTPP成員支持成立入會工作小組,則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就需要完成義務履行報告、提出關稅、投資、政府採購等市場開放承諾及啟動談判,時間高度壓縮,意味著產業因應準備必須立即開始。

  若能成立工作小組,代表台灣已經取得門票,值得慶幸。因為前一關取得入場券階段的挑戰更大。按照CPTPP規則,台灣在這段期間需先與各國諮商以解決當下關切問題,亦即解決目前問題具有後續入場券性質。這一關有不少「好漢坡」;最險峻的二關,一是眾所周知的日本福島五縣農產品及食品,另一是中國大陸因素。

  福島五縣農產品問題挑戰在於「問題本質不難解,政治挑戰不易過」。食品與農產品安全與否,本質上是科學證據問題。當世界各國按證據都基本解除禁令後,台灣也該開始檢視科學證據,是否應調整目前「按產地全面禁止」的作法,給予日本產品入境檢驗的機會。別忘了,台灣水果出口只要出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轉銷日本;若日本對台灣水果、豬肉都是「檢驗合格就放行」,我們在實施後十年卻仍然堅持連檢驗都無機會的「全面禁止」作法,不合理之處顯然易見。改善調整不是為了CPTPP,更為了大家公平。然而福島禁令困難不在科學,而在被當成政黨對抗的工具。政治問題需要政治解決,但政黨對抗不應違反國際規則、影響國際關係,或許是台灣社會要藉此建立的共識。

  第二個大陸因素更難解。目前CPTPP的11國中除加、墨二國外,其餘九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都是中國大陸;無論其申請的真正意圖為何,從商業利益的角度沒有一國會說NO。這是台灣必須誠實面對的情境。無須「料敵從寬」就可預見,大陸直接或間接目的中必然包含阻擋台灣。挾其龐大商業利益,假設又展現改善問題的誠意(例如取消部分對澳洲的制裁)時,即便只是技術性的要求與其協商期間不要同時接受我國的諮商請求,就足以把台灣擋在門票亭外許久;各國可能也不會對台灣說NO,但可以讓我申請成為走不到終點的懸案。

  處理大陸因素的直覺反應是兩岸和解協商。但務實考慮兩岸現況,這個選項目前不存在。剩下的解決方案中,台灣努力做到100%準備程度,以誠意打動各國是一個方向,另一個關鍵可能是美國重返CPTPP。拜登政府迄今並未鬆口,不過華府意見領袖已經紛紛重話警告,指出美國的下一步攸關其印太戰略的成敗,重返CPTPP是上策,至少也要有其他回應,否則印太區域領導權不保,更無法跟日澳盟邦交代。

  由此觀察,待重建美好美國相關預算通過後,美國於明年推動重返CPTPP(甚至再起動已簽署未生效的TPP)並不令人意外。對台灣而言,這個顯得被動的選項,卻可能是最有效的解方。

作者:中經院WTO與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
資料來源:2021-10-05/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