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台灣應對碳排放量制定合理價格,建立碳定價制度。」-減排賽局 電價須合理化

2050淨零浪潮逼近,各國無不窮盡洪荒之力找尋「零碳電力」,再生能源終將成為未來供電主力;而歐盟也計畫針對進口商品溫室氣體排放量徵收「碳關稅」(Carbon Border Tax),面對2050年淨零碳排的「大限」,台灣準備好了嗎?

美東時間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全球領袖氣候峰會」宣布,將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碳排,重回全球淨零碳排賽局。7月21日,日本公布最新能源政策草案,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提高一倍為36%至38%,重啟福島核災後停擺的核電廠,展現更具野心的減碳目標。

反觀台灣再生能源發展之路路迢迢,至2020年實際占比只有5.4%。「台灣的電價太便宜了」,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表示,居全球第四低的電價,導致台電無法導入更多再生能源,增加穩定綠電供電的儲能設備,智慧電網建置也牛步化,「調漲電價」有助建置綠電基礎設施。

目前各國多以「碳定價」機制,提升減碳意願,也就是向排放源收取費用。溫麗琪也力推碳定價制度,認為台灣應對碳排放量制定合理價格,建立碳定價制度,讓電價合理化,反映真實外部成本,這是能源轉型最佳驅動力。惟台灣碳定價制度的溫管法修法遲遲未拍板。

台灣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黃重球說,德國喊出2050再生能源占比80%,主因德國能源技術服務產業有很多創新的商業模式,在供電系統提供輔助服務,並搭配儲能設備,就像是電力界的Uber,在用電端導入能源管理平台,自己做能源調控,適應發電端不穩定狀況。

黃重球說,這些能源技術服務公司可以充分掌握很好的氣候資訊,一旦預料到有烏雲會造成太陽光電無法發電,就會連結系統內的儲能設備找電。「德國把電力當作產業來發展,配合擴大節能市場規模」,所以有許多創新的商業模式正在發展中。

正當國際間絞盡腦汁降低碳排放量,新的國際貿易規範相應成形,歐盟打算課徵「碳關稅」(CBT),預計2026年上路,若未來美、日都跟進,將嚴重衝擊台灣產業競爭力。而因應蘋果要求供應鏈2030年達到碳中和,台積電不但向沃旭購買920MW綠電,還買下國內6億度綠電憑證,日前更和中油簽署MOU購買綠色天然氣。

「會員們都很緊張!」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透露,依據韓國綠色和平數據,若歐盟啟動碳關稅,韓國石化與電子、汽車等主要出口產業,每年要多支出高達5億美元碳稅。在這場減排賽局中,碳排不歸零,一切歸零。

資料來源:021-09-30 工商時報
記者:蘇秀慧,林昱均,馮建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