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上了 | 學者、Apple供應商:「去中化停不下來」

  今年美國大選高潮迭起,最終由民主黨拜登打敗共和黨的現任總統川普,外界關切,全球科技供應鏈過去2年由美國主導「去中化」與蔡政府「南向政策」的步調,是否因此有所變化。蘋果供應商直指,即使美國白宮即將易主,全球供應鏈重組「不讓中國獨大」的大趨勢仍不變,學者甚至建言南向政策「要繼續加碼」只是策略上需調整並新定位。

  緯創(3231)副董事長黃柏漙日前即表示,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外商從中國持續移出產能的趨勢不會改變,因為企業有自己的想法,且避開政治經濟風險有其必要,緯創2021年非中國產能要提升到50%的目標沒有改變。

  作為iPhone第3大組裝廠的緯創,今年7月與中國立訊集團簽訂收購協議,將緯新資通(昆山)有限公司、緯創投資(江蘇)有限公司及相關業務,以33億人民幣賣給立訊。這代表緯創放棄在中國製造iPhone,未來將以印度為主要基地。

  除緯創之外,iPhone組裝2哥和碩也積極布局全球產能,繼越南與印尼後,近期也宣布將投資1.5億美元在印度設廠,甚至不排除到美國設廠。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斷言,未來全球的供應鏈重組,將發展出跨國生產模式,過去所有供應鏈廠商都集中在中國境內,所有零組件2天內就可以供貨。他形容,「若外星人如果拿望遠鏡看地球,可以看到深圳龍華生產線有50萬名員工的奇蹟,但這樣的奇蹟未來將再也看不到。」

  童子賢認為,未來供應鏈重組,科技業產業零組件可能需透過海運等方式供貨,消費性電子產品的代工成本可能提高,或者是時間拉長,如iPhone原本可在2天內完成組裝,現在可能需要幾個禮拜的時間,「像買車子一樣要等較長時間。」

  至於美國去中化會到什麼程度,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表示,必須先思考以經貿角度,美國如何看待中國。目前中國對美國來說,可以分成4大面向,是一個世界市場、世界工廠、強悍的競爭對手以及地緣政治的勁敵。

  中國做為美國最大的市場是不可取代的事,李淳舉例,星巴克與麥當勞等連鎖店有近半數的分店在中國、好萊塢的票房在中國開不好就完蛋了、汽車品牌也搶進中國,不但不可能脫鉤,美國一定會加碼,「這部分可以從美中貿易第一階段協議中看出端倪,美國想降低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還想進一步滲透到金融商品,信用卡搞了16年終於可以在中國發行。」

  李淳表示,現在TikTok跟微信事件也是類似邏輯,美國的網路服務目前沒有一家可以在中國落地,從YouTube、Google、Facebook都不行,所以他不是怕TikTok跟微信,「只是不爽我都進不去,為什麼要讓你進來;換個講法,你不讓我去,我就拼命卡你。」主要是希望打開中國封閉的大門,協助美國企業落地中國。

  可能改變的是中國身為「強勁的競爭對手」這個現況,李淳表示,尤其是5G與半導體可能會制定出兩套系統,尤其可以從乾淨網路變成新的區域整合條件;站在台灣角度會比較關切的會是中國為世界市場的地位,美國的作法可能不會脫鉤,但也不會一刀兩斷,只是把中國從「最大供應商」變成「大供應商之一」,不要只有中國獨大就好。

  所以美國會希望美商往印度、東南亞等國家落地設廠,這對台灣的影響早已浮現,像是廣達回林口、到泰國設廠,不全然是廣達的決定,搞不好是戴爾的要求,台廠基本上「跟著客戶走」會按照客戶的需求來調整供應鏈。

  李淳也剖析美國政策走向,川普前兩年與後兩年的政策略有不同,前期到處開砲,後期卻是提出印太戰略,重回透過國際結盟改善抗中統一戰線,這樣的基礎可讓拜登政府順利銜接。

  差別在於,川普主要是為了對抗一帶一路,拜登不是要利用這些國家對抗一帶一路,而是協助發展,確保關係良好,結盟的過程中如果打擊到中國,「那叫做意外抗中。」

  只要新南向還是美中兩強角力的主戰場,李淳認為,台灣在新南向更是要繼續要加碼,只是要重新定位新南向的策略。早期是以出口為主,但以出口成長數字來看是失敗的。不過山不轉路轉,別人不需要我們的商品,但是需要我們的腦袋,也就是台灣軟實力進場的時候。

  李淳指出,新南向旗艦計畫就包括醫衛合作、教育合作、農業合作與人才培訓,儘管外界都希望可以直接帶來經貿利益,不過透過軟實力的輸出、經驗的分享,可望進一步促進建設,「有建設就會有商機,就可以賣產品。」

  他舉例,像是醫衛合作主要是訓練人才,訓練的過程中引薦藥廠業者,「以前他們訓練完是帶鳳梨酥回去,現在是帶型錄。」知道你、相信你後,才會使用你的產品。另外,台灣也有離岸風電、太陽能種電等珍貴經驗,這也會是印度與東南亞下階段會需要的技術。

  台灣還有什麼軟實力,李淳指出就是「民主」,拜登政見有提出要重建民主在全球的影響力,他要讓民主成為主流價值,上任後會盡快舉行全球民主高峰會,「台灣不會缺席,順著這個脈絡台灣利用民主納入新南向領域中,可以看美國怎麼做。」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記者:萬千華、吳國仲╱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