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為何台灣年輕人普遍低薪? 關鍵出在這!

  台灣實質薪資不僅成長停滯,還呈現成長下降,年輕族群感受更為明顯,勞動部調查「初任人員平均每人月經常薪資」,也就是職場新鮮人按月收到的工作報酬和固定津貼等,大學學歷在2019年為29,336元。經濟學者過往的研究,結論多是年輕族群偏愛進入原本就低薪的服務業,例如烘焙、廚師等。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指出,問題應是出在年輕人對於職場類別從小就沒有認識,中小學教課書裡對於製造業工作的介紹幾乎沒有,通篇都是大廚師、做麵包,「年輕人老愛往低薪的工作鑽,這是要從教育調整起!」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指出,台灣年輕族群經常抱怨低薪,從失業率來看,台灣15~24歲青年的失業率和OECD國家整體平均相近在11.88%、11.7%,自從大學院校容易就讀以來,薪資較高的藍領勞工供不應求,自許為白領的大專畢業生卻供過於求,彼此激烈爭取數目較少的服務業高薪工作,使得選擇標的多的雇主可以壓低員工薪資,加上過去20年廠商外移、缺乏跨國企業進來台灣,台灣受薪階級的所得愈來愈低。

  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研究,台灣最有錢的家庭、即是家戶所得最富有當中的1%,其財產占台灣總所得的11.29%,其主要財富來自股票利得、土地交易,並不是薪資所得。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陳添枝亦分析,即使是薪資所得也因技能(Skill)的擁有不同,會造成所得差距愈來愈大,薪資反映勞力和技能的總報酬,所得愈高的族群因受教育、技能精進等社會優勢條件,亦有跨國移動優勢,每一項移動都會造成所得重分配。

  所得分配不均議題,是中央研究院士、前中華經濟研究院長于宗先,自民國59年擔任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評審委員會委員時,就對此屢有建言,提醒政府應在相關政策上加以行動。于宗先院士去年過世,台灣經濟學界發起籌辦紀念學術會議,包括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學會、台大社科學院、金融研訓院等22日共同協辦以「全球財富與所得分配不均」為題之學術研討會,以彰顯于宗先一生的努力與貢獻,供後人緬懷。

  辛炳隆指出,如果在中小學教育期間沒有建立對於職場工作類別的認識,也沒有在大學院校期間強化職場技能,念錯科系又選錯行業,至少要在就業之後加強在職教育和專業訓練,如果這一切可以扭轉低薪的必要都沒有做到,也沒有外掛輔導系統,那年輕人低薪困擾將不可能停止。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記者:陳碧芬 20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