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專欄:敬悼 于宗先院士

  9月18日中午,驚悉于老師宗先院士已於8月3日過世,享壽90歲。先生宏亮獨特的山東腔、爽朗的笑聲,立即浮現腦海之中,惋惜不已。

  近幾年來,先生一直受病魔折磨。先是5年前,先生免疫力降低、右手麻木、行動不便,不得不放棄經濟研究和專書寫作。即使如此,他還是重拾青年時期的嗜好,利用左手揮灑新詩,抒發對現實社會的感嘆,並於2014年3月輯錄成書,以早年的筆名「法天」,出版詩集《感時花濺淚》。

  眾所皆知,「感時花濺淚」語出唐代詩聖杜子美的名詩《春望》,是詩人親眼目睹安史叛軍攻陷京城長安的亂象,觸景傷情,而在戰亂爆發第2年3月寫下的千古名篇。先生借古鑑今,顯見其內心深處對5年前的時局和台灣社會的憂急。

  先生在〈自序〉中寫道:「像我這樣年紀的人,無法忘記台灣錢淹腳目的時光。那時。雖有海峽風雲,然族群和諧、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富裕。對於一位青年人而言,只要肯努力,必有收獲。然自進入21世紀,全球化的衝擊,競爭之激烈,唯適者才能生存。面對世局的劇烈變化,台灣社會為之丕變,許多家庭解體,少子化現象嚴重。同時官商勾結日趨嚴重,不少民代任所欲為,而貧富差距日趨懸殊。一般人都有個期待,希望國泰民安的社會早日到來。」於是藉由《春望》的名句作為書名,總結一系列感時詩作的意涵。

  先生苦學有成,是入世親民的經濟學者。1930年,先生於山東平度出生,1949年高三時,即隨部隊隻身來到台灣,順應時局而投筆從戎,但仍一心向學。1952年考進台大經濟系,1956畢業、考入郵局,次年入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2年後獲碩士學位,旋即赴美留學。經由半工半讀,於1966年取得印地安那大學經濟學博士後回國,受聘中央研究院經濟所、兼任台大經濟系教職。

  時值經濟所草創時期,先生參與人才延攬及培育工作不遺餘力。除於1976至1982擔任第2任所長,並參與台大經濟系碩士課程修訂與博士班策劃;繼於1980年受命籌設中華經濟研究院。

  先生主持「中研院經濟所」及「中經院」10餘年間,積極延攬、培訓人才,從事基礎研究及政策研究,堅守嚴謹、獨立、客觀之研究立場,促使前者成為國內經濟學界基礎研究之重鎮,而後者則是政府經濟政策形成的主要建言智庫。

  40餘年來,先生在致力學術研究、作育英才之外,也兼任經建、財經、主計、研考、教育、能源、環保等部門委員或顧問職務,凡有政策建言,都充分展現知識份子剛正不阿、耿介直言的精神。因表現傑出、貢獻卓著,而於1988年獲選為中研院院士。

  先生胸襟開闊、氣度寬宏。在中經院時期,一方面鼓勵研究人員在報章雜誌發表時論,另方面默默排除、抵擋外來的政治性干預,讓同仁得以秉持專業,勇敢、真誠地臧否時事,批判不當政策。1996年先生退休,也親自加入經濟科普文章的撰寫行列,不時就台灣社會面臨問題提出前瞻建言,先後出書多本;同時針對台灣各種經濟問題,有計畫、循序地寫成專書出版。

  在退居中經院顧問期間,不分晴雨、晝夜,時時可見先生埋首在研究室中,或研讀、或寫作。甚至在跌倒受創、右手麻木、行動不便之後,也始終保持一貫的工作方式,嘗試使用左手,一直到無法站立、不能行動、只能臥床,才不得不放棄寫作。不過,先生腦中、心中還是對台灣前景的滿滿關心,直到闔眼、與世長辭的那一刻為止。

揮淚走筆至此,腦中驀地浮現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那不正是先生的寫照嗎?

永別了,于老師!

作者: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