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虛幻的「大國崛起」

  8月16日,日本內閣府公布今年第2季日本的GDP為1.288兆美元,較中國同季的1.339兆美元來得小,於是中國趕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廣泛報導。而世銀和高盛等機構還預估,中國可能在2025年前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那麼,中國真的已「大國崛起」了嗎?

 

  雖然中國的GDP數據可靠性一直飽受質疑,而且中國學者(北大經濟學教授夏業良)也對中國經濟規模擴張符合中國多年來強調的大國概念不以為然,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係依賴高投資帶動的粗放型增長模式,難以永續。話雖如此,中國GDP的量大卻難否認。不過,中國擁有13億人口,以簡單的「每人GDP」指標來看,去年的數據為3,600美元,全球排名第124,和阿爾及利亞、阿爾巴尼亞這些貧窮國家同一等級;美國超過42,000美元,排名第17,日本超過37,000美元,排名32。即便中國GDP在2020年超過美國,其每人GDP屆時仍只為美國的1/4。

 

  中國的每人GDP與美日的差距都那麼大了,若再比較所得分配或貧富差距,情況更為不堪。以國際通用的吉尼係數指標(數字愈大愈不平均)來看,中國已超過0.5,大於0.4這個警戒值。而中國貧富懸殊之嚴重早被詬病,其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都坦承,按聯合國每日1美元的最低生活標準,中國有1.5億極度貧窮人口,仍然是一個開發中國家。如果再看高失業率、泡沫經濟和環境汙染嚴重的現實,更可得知中國GDP的龐大,無法反映在人民生活素質上。

 

  純經濟面已突顯出「數大不一定是美」了,若再考慮非經濟面,更讓人不敢恭維。台灣名作家龍應台8月1日在北京大學演講,提到中國的「大國崛起」,不應只是「軍事耀武揚威,經濟財大氣粗,政治唯我獨尊」,應該根源於文明,不然這種崛起「最終將帶給人民災難」。龍應台指出,看待一個國家是否文明,要看它如何對待少數民族、異見人士與弱勢族群,看怎麼包容不同意見。她說:「權力侵蝕無所不在,所以個人權利、言論自由一定要寸土必爭,絕不退讓。」

 

  龍應台的這種言論,在自由民主社會稀鬆平常,可說是常識,但在中國卻遭封殺,不但其國內媒體全無報導,甚至北大網站也找不到有關消息,這是活生生的「言論自由」遭受封殺之活見證。連這樣子的普通言論都無法自由了,遑論對少數民族、異見人士和弱勢族群意見的包容!號稱五千年文明古國的中國,如今卻是「文明沉淪」矣!沒有起碼的文明,如何稱得上「大國崛起」呢?

 

  用術語來說,如今的中國經濟實行的是「專制式經濟模式」或「國家主導型資本主義」,其特徵就是夏業良教授所說的:「反映出一個國家喜歡把資源集中使用,讓總量在短時期內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但是代價是,我們不僅要看產出,還要看支出的成本。支出成本不僅包括我們對工業原料,對能源的過度使用,甚至說我們還預支了子孫後代可能利用的能源。第二個方面就是,我們造成了大量的環境汙染。對水、空氣、土壤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這樣的代價需要我們今後花數倍的投資才能部分扭轉。」

 

  1950年代的蘇聯和1960年代的巴西都有過血淋淋失敗的經驗,而不久前出版的W.J. Baumol,R.E. Litan 和C.J. Schramm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合撰的《紅皇后精神》(Good Capitalism,Bad Capitalism And The Economics Of Growth And Prosperity),更將之稱為「壞的資本主義」,會使經濟淪為一潭死水。

 

我們可以這麼說,如果中國不改弦更張,連經濟都有崩盤之虞了,「大國崛起」會是虛幻的海市蜃樓!

 

 

作者: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資料來源: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