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徐遵慈:《名人TALKS》 供應鏈勞動人權全球風暴來襲

  今年農曆過年前後,國際媒體大幅報導幾家知名跨國企業在中國產線涉及使用新疆強迫勞動所生產的原料或配件,遭到美國海關扣押貨品或被人權團體要求撤資的新聞,引起全球譁然,也揭示「供應鏈勞動人權」風暴來襲!勞動議題已成為國際貿易、採購與投資的新焦點,企業界必須做好全供應鏈管理與法規遵循。

  上述事件之一是德國福斯汽車集團下數千輛汽車運送至美國時,遭到海關以所有車輛均使用在新疆生產的電子零件為理由,違反美國禁止強迫勞動法律而查扣產品。事件之二是全球最大化工公司德商巴斯夫(BASF) 二○一三年在新疆成立之合資子公司,近來頻頻被指控違反人權,迫使巴斯夫宣布撤資。

  另外,美國海關頃公布執行查緝新疆強迫勞動法規的執法報告,在二○二二年六月至二○二四年一月間,查獲違法進口貨品金額高達廿六億美元,其中以太陽能電池板、微晶片等電子產品與紡織成衣為最大宗,主要來自馬來西亞與越南,兩國涉案金額均遠超過中國,其他尚包括泰國、墨西哥等。

  近年強迫勞動議題持續發酵,西方許多國家陸續通過禁止或管制使用強迫勞動的產品或投資,並明文納入企業應盡之供應鏈盡職調查義務中。前述案例所違反的強迫勞動法律,包括美國於二○二一年通過的《防止維吾爾族強迫勞動法》(UFLPA法案)、德國於二○二三年生效的《企業供應鏈盡職調查義務法》(簡稱《供應鏈法》)等。另外,歐盟於二○二二年二月提出「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草案,即歐盟版本的供應鏈法,即將進入最後表決時刻,因其涵蓋範圍及監管程度更加嚴格,引起全球關注。

  歐美國家、人權團體激烈指控及打擊使用新疆棉及其他強迫勞動生產產品、原料,引起中國大陸強烈反彈,指稱是「反華勢力炮製的世紀謊言,目的是抹黑中國」,對中國設立新的貿易與投資障礙,已對美中關係、歐中關係再次投下變數。尤其美國《防止維吾爾族強迫勞動法》雖訂有「可反駁推定」(rebuttable presumption),進口商可提出反證,證明其產品未使用強迫勞動,但實務上翻案機會不高,預估對可能使用新疆原料與產品的棉花與棉製品供應鏈、成衣與鞋靴、太陽能產業供應鏈、電子與車輛產品供應鏈等,將形成嚴重的衝擊。

  「供應鏈勞動人權」的風暴已全面來襲。我國部分廠商近年展開一系列的供應鏈調整策略,將對美國出口之供應鏈移轉至中國大陸以外區域,然美國海關統計顯示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因大量使用中國原料、半成品及零配件,已成為歐美關切勞動人權的新焦點。

  我國廠商除須關注歐美法規及慎防使用新疆或其他大陸地區強迫勞動生產之產品外,亦須將供應鏈管理範圍擴大到東南亞、南亞及墨西哥等地區,才能避免誤觸法網。

 

作者:徐遵慈/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聯合報/A12版/民意論壇/202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