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金融科技蔚為國際主流 台灣新創只有一個「難」字?

Apple蘋果公司是大型科技公司(BigTechs)的代表,佈局金融科技擴及銀行業務、消費管理、支付,連加密商品也可見。(資料來源/CBInsight)

Apple蘋果公司是大型科技公司(BigTechs)的代表,佈局金融科技擴及銀行業務、消費管理、支付,連加密商品也可見。(資料來源/CBInsight)

  中央銀行最新季報點名全球大型科技公司(BigTechs)挾金融科技(fintech)優勢,未來恐對金融服務市場形成支配力量;財經學者認為,這現象在台灣應該很不可能發生,金管會用力推動多年來,市場上有零星可見在支付、大數據的本土金融科技新創,但新創圈早已流傳「創業不要碰『難』的金融領域!」,國際市場投資金融科技每季高達600億美元,台灣市場卻被國際金主直接跳過。

  AI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姚木川指出,需注意的是國際間把金融科技議題視同產業的數位轉型,不只是拘泥於金融業的科技強化,建議各部會的政策指引應該要讓產業來帶動金融,發揮金融服務的加乘效果,例如出口製造業十分需要的「供應鏈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就是一個很大的市場,金融機構應釋出資源讓fintech新創,站在產業角度建構開放平台(Open Playform),而不是全都吸納、拉進金融機構裡面使用。

  國立中央大學特聘教授張傳章也提醒,金管會指引的台灣金融科技發展分為兩面向:一是沙盒實驗和示範雙軌並行,一是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然而近兩年申請進入沙盒的案例幾乎是零,應是外部環境變化極大,原有的辦法已難以適用,是該檢討的時候了。

  金融是為高度監理的行業,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的研究,主管機關普遍對於金融科技的定義較為狹義,並未將各項協助金流與金融體系運轉的服務,視為金融服務的完整環節,例如協助金流的系統程序在國外被稱作為第四方支付,主要業務是單純串接資訊流、協助企業進行客製化的金流服務,已有「準金融服務單位」的業務內容,若彙整納入金融資訊彙整與反洗錢及法遵的一環,恐怕又增加此類「非金融機構」或新創事業的營運成本、不利企業成長,均應該由公、私部門在納管之前加以溝通。

  世界經濟論壇(WEF)2015年提出「未來的金融服務」報告,點名將有七種新科技會影響金融業,爾後多個國際機構接力建議各國金融監管單位應腳步加快,提出適切的法規修改,以契合新環境。AI金融科技協會表示,台灣的金融科技起步比較晚,中間再歷經三年的疫情隔離,幾乎無法邀請學者專家就此問題好好討論,因此議起在6月21日舉辦《AI金融科技發展論壇》,號召近30位重量級產/政/學/研專家學者,包括前述的張傳章、王健全等,共同探討AI金融科技走入企業應用及其面臨的諸多挑戰,從政策面、AI技術面、應用場景,創新創業四大主題,構思並倡議未來的解決方案。

  姚木川表示,論壇主題「臺灣AI金融科技大步走入產業」,可說是跨領域的首度倡議,獲得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金融F4(證交所、櫃買中心、期交所、集保公司)、三大政策智庫的熱烈認同,各單位表態支持外,也指派主管們與會與意見表達,期盼能協助相關政策的方針研擬。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2023-06-18 
記者:陳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