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政啟動 經濟突圍專題系列三之三》G2對抗 各國靠向中間路線

  中美持續對抗,無法得罪G2的各國僅能擺出保留與迂迴的姿態。與G2兩大強權在經濟上同時往來,雖是各國維護其利益最大公約數,但雙強較勁下,全球經貿發展無奈進入了又黏又拖的停滯局面。

  從貿易到科技,從美國前總統川普到現任的拜登,美方至今對中國採取的策略越發強硬。一個明顯案例是,先前川普對中國科技與企業,僅進行針對性打擊與封鎖,拜登上任後,將思維提升至各國間產業重塑,強力主導各國在半導體等領域的排中產業鏈重組。

  G2對抗升溫下,各國逐漸認知到經濟脫鉤的可能性,自主的對供應鏈進行調整。以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半導體產業為例,各國開始透過補貼等大撒幣方式,要打造產業鏈的自主能力,並展開如和英國、日本等的雙邊洽談合作。另一方面,人民幣藉此機會,打入部分有意排除美元的國家,大幅提升重要性。

  這種情況讓全球發展情勢越來越詭譎。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表示,中美對抗與過去美蘇冷戰有諸多不同,當時主要談意識形態,但現在經濟才是主要議題;當時美蘇之間沒有經濟往來,現在中美甚至遍及其他國家,都有緊密經濟互動,在龐大商業利益下,界線更加模糊,局勢更加複雜。

  劉大年還說,如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這種美中俄國家都參與的組織,在互相制衡下,愈來愈無法施展。因此不難理解,中國積極加入各種協定組織,「美國不要的我就收」,藉此擴大國際影響力。像是「一帶一路」在非洲布局已久,相信未來還會加速推展。

  G2之外其他國家的視角,也值得進一步探討。徐遵慈表示,像東協這種兩強都爭取的勢力,會借鑑歐盟前車之鑑,不會過度依賴兩國。過去歐盟在中國有龐大投資、對中依賴度深,如今因中美角力出現兩難困境。但東協各國則很少在中國投資,有自己遊走在中美間的一套路線。從上述狀況判斷,更多國家應學習東協般保持空間,避免未來因G2抗衡造成自身經濟產業出現波動。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2023-06-21
記者:楊日興、蘇崇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