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國科技人力供需推估之研究 

編號: PR0889

作者: 吳惠林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06.12


摘要:

本研究首先針對經建會2006年提出的《我國94-104年科技人力供需分析》研究報告做一評估,接著提出另外一套科技人力供需推估的模型與方法,並將研究結果與經建會推估結果做比較,最後提出一些建議。

本研究依據OECD之準則,將「科技人力」定義為符合專科、大學與研究所程度者,或以職業別第2類專業人員或職業別第3類技術員與助理專業人員為職業別者,無論何種學門領域,皆為科技人力;而將其中理、工、農、醫定義為核心科技領域。依照這個定義,本研究首先建立科技人力供給與需求之模型,利用每年5月之《人力運用調查》原始樣本調查資料,計算出歷年科技人力供需人數,再以ARIMA模型推估,計算出未來5年內(至2010年)科技人力的供需缺口。本研究並依職業別中分類進行推估,以檢視不同學門之科技人力供需缺口。

研究結果顯示,由於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及勞動市場的多元化,我國科技人力供給在未來5年內的增加遠超過職業別第2、3類所能吸納的就業量,因而必須以其他職業別如事務工作人員、服務工作人員或售貨員為工作崗位,因而這些非科技人力定義類別職業別目前的平均薪資較低。就職業別中分類推估結果來看,文法商類的科技人力供給全面過剩,而農醫類則面臨全面性科技人力不足的情況。至於理工類情況較為複雜,專業人員未來需求恐急,若廠商鎖定研究生程度者為主要雇用對象,則大學與專科程度者即出現供給過剩。

本研究對於理工類部份的推估結果與經建會的《我國94-104年科技人力供需分析》研究報告所得之結論相類似。理工領域的勞動市場矛盾,讓我國科技人力的勞動市場產生產業科技人力不足與青年失業併存的問題,顯然高等教育所提供的科技人力素質不符合廠商之期待。薪資函數迴歸分析的結果顯示,我國的廠商較傾向以高薪雇用有經驗者或高學歷者,而較不願意以內部薪資結構設計調整來培育人才。然而高等教育體系的人才培育較缺乏彈性,故在第一線的廠商應分攤人才培育的責任。同時,教育體系方面可透過專科學校與技職體系的強化,增進產學合作的機能,或能解決理工領域科技人力市場的矛盾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