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台灣服務業生產與就業結構缺口之研究 

編號: PR0884

作者: 吳惠林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06.12

圖片檔

摘要:

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像其他國家一樣,都是先以農業為主,進而以工業掛帥,最後進展到服務業占最大比重,而且無論以產值或就業來看,都是如此。不過,就服務業言,由行政院主計處發布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占整體產業的比重,卻高於該業的就業人數占整體產業就業的比重,本研究以「缺口」稱呼此「差額」。值得探究的問題是:台灣服務業缺口為正是發展過程的常態嗎?與別國的發展歷程相比如何呢?正缺口的成因又是如何?本研究即針對這些問題,觀察台灣時間數列產業結構變化,並以美國和韓國作比較。

研究發現,服務業「缺口」的意涵是服務業的「平均勞動生產力」與整體產業「平均勞動生產力」的差額,前者大於後者顯示「正缺口」,反之為「負缺口」。準此,由未經調整的行政院主計處發布資料求算結果,1981~2005年台灣服務業都呈現「正缺口」,無論以當期價格或固定價格表示的產值計算都是,但以固定價格表示者缺口縮小。經由產值和就業項目調整一致後求算的缺口數值,不但缺口值縮小,且固定價格表示的缺口呈歷年下走趨勢。

以調整後的資料求算之缺口與美韓兩國相比,台灣的缺口趨勢與美國大抵上是相似的,但不同的是台灣呈現正缺口,而美國為負缺口,且缺口走勢為下降。台灣與韓國的缺口趨勢相比較之下,當期價格之缺口走勢是相反的,台灣缺口走勢為上揚,韓國缺口走勢為下降;而固定價格之走勢則相同,皆為下降之趨勢,但台灣皆處於正缺口,韓國卻由正缺口走向負缺口。本研究也計算中業別服務業的缺口和以2005年為例,分統計、制度和市場三個因素探究缺口成因,發現統計因素占絕對重要性。

經檢討本研究結果後,謹提出如下建議:

一、由2005年資料得知,分由統計、制度和市場三種因素可以較清楚看出缺口成因,但囿於時間和資源的限制,本研究無法上溯各年時間數列資料的分解,建議行政院主計處或有關部門持續此項工作。又,產值和就業統計的一致性,建請主計處辦理,以免掛一漏萬。

二、2005年的資料顯示,統計因素在缺口成因中占有絕對重要因素,但軍人資料屬於極機密,有關單位拒絕提供相關資料,為使缺口真相呈現,實有必要政府有關單位協商出適當方式化解此難題。

三、由美國和韓國資料比較觀察,還是難以得出經濟發展過程中服務業缺口的一致性關係,宜再進行更多國家的比較研究,至少應分成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群組,這雖是一件鉅大工程,但應是值得進行的研究。

四、由2005年的資料顯示,制度因素和市場因素重要性不如統計因素,相對凸顯政府對整體服務業的干預程度並不高,此由整體服務業的勞動生產力和實質薪資的高度相關也可印證。不過,服務業中業和細業部門差異極大,宜再進行各部門市場競爭性的研究。

五、教育服務業和政府服務生產者兩業在產值和就業分類中有差異,有必要仔細再將資料調整俾真實反映缺口數值,也能較明確得知制度因素的重要性。

六、國家產業發展趨勢,也會慢慢帶向服務業缺口的擴大。像很多製造業外移時,很多的就業人數就會移到其它的產業,但是它所有的產出,包括國內接單海外生產的部份,實際上這部份的分類,應該把它歸類在貿易業、服務業。但我們在做國民所得統計的時候,只要你的工廠,有在進行製造、設計,我們還是把它留在「製造業」。如果這個趨勢持續下去,將來國內只留研發、設計,之後,我們就會把這些產業歸類到「服務業」。總之,整個產業發展趨勢都會影響缺口的情況。後續研究宜將此現象納入並藉以調整相關統計資料。

七、服務業「產業分類」非常複雜,當前分類中有些需要合起來,有些分類則要再細分,像「醫療保健及社會福利服務業」的「社會福利」就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而像「醫療保健」這種產業的分類也需要再更清楚、仔細。在「運輸、倉儲及通信業」中,通信業是屬於高生產力的產業,有必要分開觀察,後續研究宜就此進一步細分。

八、關於中業別各業的「正缺口」和「負缺口」,顯示該業勞動生產力較整體 產業為高和低,可再進一步探究這些業別的內涵和特徵。

九、後續研究宜將各業別的勞動生產力、薪資、就業人數變動,以及勞工法令的影響等作細部比較分析,俾更了解各個市場的相對競爭性,供政策制定的參考。

十、依本研究獲得的「知識型服務業」中,台灣與美國、韓國相比較之下,金融及其輔助業、保險業的缺口方向與這兩個國家是相同的,運輸倉儲及通信業以及醫療保健及社會福利服務業的缺口方向與韓國相同(美國之缺口數值為負數),依美國的經驗,台灣這些正缺口業別的就業都有增長的空間。而就業型服務業缺口雖已呈負值,顯示就業比重已凌駕產值比重,但與美國同樣業別比較,負值仍甚小,是否表示還有提高就業的努力空間,值得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