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僑外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及對我國經濟發展貢獻分析報告(2005年) 

編號: PR0859-1

作者: 劉孟俊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06.12


摘要:

隨著亞太地區市場興起,歐、美、日等國外商與僑商將目光與觸角投向亞洲市場,特別是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加速擴張,過去以生產基地導向的海外投資模式已無法滿足跨國企業在亞太地區發展的企圖。台灣在亞太地區佔有樞紐地位,配合大幅解除外資投資管制與獎勵措施的配套,台灣的區位優勢已逐漸成型。而Feenstra (1998)指出世界市場一體化,但「生產加值鏈」跨國分散化已成為普遍的趨勢,因此,鋪設全球生產網絡已成為先進國家跨國企業因應知識經濟來臨的重要模式之一。台灣已邁入以知識為主軸的經濟發展,引導跨國企業對台投資、在全球生產網絡的架構中,若干產業已享有部份的主導權,顯示所扮演的角色與過去大異其趣。我國為掌握未來產業的發展,產業投資政策之規劃不僅有賴於對以往營運績效的評估,亦須前瞻性地掌握僑外資廠商投資事業之動向。大體而言,來台投資之企業除仍以美、日等工業國家為主外,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亦成為另一投資來源地區。僑外資廠商來台投資之產業,除電腦電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等我國具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外,亦朝向金融保險等服務業發展。

本研究以產業經營環境對於海內外廠商直接投資活動與其對於我國的影響為焦點,規劃「華僑及外國人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本研究透過郵寄問卷,分析回收問卷內容,目標在於掌握企業投資動機與營運等資訊,進而作為政府擬定相關政策之依據。凡在台灣地區經經濟部(包括投資審議委員會、加工出口區及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核准之僑外投資事業,且資金到位滿六個月以上之全體廠商,均為調查對象,總家數4,530家,有效寄發樣本共2,855家,回收率為37.69%。本次調查研究規劃五項層面進行調查與分析,分別為(1)僑外投資事業營運概況、(2)營運當地化進程、(3)僑外投資事業在台的研發創新活動、(4)僑外投資事業對我國經濟效益之影響,以及(5)僑外投資事業對台營運環境檢討與建議。經過綜合整理與分析,得出以下之結果:

以投資型態區分,僑外資廠商偏向少數股權。其中以少數股權為投資型態的服務業僑資佔回覆問卷之廠商54.55%,僑外合資則為59.09%。相對於外資(35.06%)的經營型態,以及非服務業僑資(74.42%)相對於外資(47.33%)與僑外合資(42.86%)的經營型態更傾向採用少數股權。

若以細項產業區分,若不考慮樣本數只有1家的皮革、毛皮及其製品製造業,則除了非服務業的其他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紡織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基本金屬製造業、營造業、電力設備製造業及食品製造業以及服務業的支援服務業 、資訊及通訊傳播業及不動產業,其餘產業大多以多數股權或獨資為主。

僑外資廠商獲利率主要分布在0~10%,且大多數的受調廠商均有獲利。從僑外資分類上來看,外人投資事業的獲利表現為最佳,其次則為僑資,最低者為僑外合資。

僑外投資事業的外銷訂單,以台灣為主要的接單地區,而由母公司或其他地區子公司接受外銷訂單的比例相對較少。外銷接單的出貨地以台灣出貨的比重亦最高,顯示僑外資之外銷型態是以台灣接單、台灣出貨為主。而僑外資廠商在台設立的部門主要以財務、行銷與採購部門為主,值得注意的是,僑外資廠商在台灣六成以上有成立研發及設計部門,比重較2004年的調查結果高,顯示外資在台灣的投資已非如過去使用台灣廉價的勞工與資源,而是著眼於台灣的市場與研發的優勢。另外,這些僑外資企業在台成立區域營運總部的比重亦高達27.11%,雖然相對於其他部門比率較低,但顯示僑外資廠商對台灣的發展潛力仍有相當的信心,因此在台設立區域營運總部。

其次,僑外資服務業之技術 來源主要來自於在海外母公司及在台灣自行研發。非服務業的部分,在台灣自行研發的比例最高,其次才是海外母公司提供技術。顯見相對於其他方式引進而言,台灣之研發環境對發展僑外資廠商的新技術,仍有相當的比較利益。探究這些廠商在台灣從事創新活動的動機,主要為擴展新產品與拓展新的市場,屬於行銷導向的創新,其次為降低生產成本與提高效率等生產導向的創新。就個別產業來看,「台灣就地研發」和「從母公司取得」兩種來源,對服務業中的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與非服務業的營造業來說同樣重要。至於住宿及餐飲業,則因為需要迎合台灣當地消費者之喜好,故在開發新產品與新技術時,以在台灣研發的比例較高。台灣資訊電子產業則因為生產效率高,外資廠商對台灣的技術水準與研發能力有相當程度的依賴,而願意將研發主力擺在台灣。

僑外資廠商對我國經濟效益影響的方面,根據2005年的僑外投資事業調查,其平均的外銷比例約為51.72%。就產業別而言,無論是電腦電信及電子視聽產品製造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精密器械製造業等台灣較具競爭力的產業,或如皮革製品製造業與傢俱及裝設業等傳統產業,其外銷比率均相當高。在促進就業方面,僑外資服務業雇用本國員工與外國員工的比重約為59.38:1,非服務業則為11.41:7。在促進資本形成方面,非服務業不動產佔廠商固定資產的比重最高,而未來計畫增添的固定資產則以機械及運輸設備為主。

再者,以僑外資企業在台投資之營運環境檢討與建議而言,以僑外非服務業而言,科技人才不足是最令廠商困擾之處。其次,為政策法規不明確及藍領勞工人力不足。以僑外服務業而言,同業競爭激烈則為廠商所困擾之處。其次依序為人事費增加沉重、政策法規不明確(如研發或其他政策)及人才不足且流動性過高。由此可歸納出,人才及政府政策為僑外服務業及非服務業廠商在台經營共同面臨之困擾。

另外,在時事分析方面,本報告著重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有關「國際創新研發基地」與「營運總部計畫」兩項政策的效益。首先,在「國際創新研發基地」計畫成效方面,根據非服務業僑外資廠商填答未來營運策略的轉變顯示,未來將在「生產技術提升」與「研發經費增加」有著極積的表現。在某種意義上,肯定政府的「國際創新研發基地」計畫對僑外商在台的研發投資提升有顯著的效果。另外,「營運總部計畫」方面,分別比較2004與2005兩年服務業與非服務業僑外商在台設立亞太地區營運總部或區域營運總部的比重變化,發現2005年均較2004年有顯著增加的現象,顯示,該計劃可能已取得初步的成效。

綜合而言,僑外資在台子公司當地化的程度相當高,並且有意願提升在台灣的營運層次。部份廠商甚至將台灣視為其區域研發與營運的總部,不再僅視我國為其海外的生產基地。為了有所改變,必須積極改善投資環境、提高政府行政的效率、改革金融體質,避免不必要的干涉,與加強科研基礎建設。藉以提升僑外資廠商持續在台投資的意願,進而強化其研發投資的誘因,達到在台設立區域研發或營運總部。另外,兩岸關係與兩岸政策的調整亦是僑外資廠商關切的層面,普遍認為有必要就兩岸經貿政策進一步鬆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