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出口變動對台灣經濟之影響及政府對策 

編號: PR0820

作者: 連文榮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05.10


摘要:

今(2005)年國際景氣趨緩,我國對外貿易成長也相應放緩,上半年出、進口增加率分別為6.8%及11.5%,遠低於上年同期的25.6%及35.6%。由於進口增幅大於出口,上半年貿易出超相應縮減為4.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89.1%;貿易部門的貢獻力量減弱,經濟成長也相應疲軟。
一、出超劇減原因分析
2005年上半年貿易出超金額明顯下降的現象,分析其原因可發現有長期性現象及近期性因素。前者為我國延續近幾年趨勢的出口競爭力下降及自中國進口增加,後者為中國進口需求減緩、原油進口激增及運輸工具及其設備採購大增。近期性因素是造成貿易出超驟減的主要來源。
(一)近因:
1.中國進口需求減緩: 2004年第四季及2005年上半年台灣對中國出口增加率大幅減緩的原因,主要來自中國的固定投資年增率減緩、進口價格上漲、內部產量增加、進口需求減弱等因素影響,不論商品別、企業別或貿易方式都有全面減緩的現象。
2.原油進口激增及運輸工具及其設備採購大增:尤其原油、運輸工具及其設備進口激增為突發性,估計前7月原油進口因油價上漲增加22億美元,全年估計將達42億美元,但其中有三成可轉移至出口約7億美元;而上半年運輸工具及其設備採購約增加8億美元;兩者合計增加進口30億美元,因此導致貿易出超大幅下降23億美元。

(二)遠因:
1.台灣出口競爭力的下降:
-從主要國家自全球與自台灣進口成長率及市場占有率表現來看,發現台灣在中國、日本及美國等三個最重要出口市場的出口競爭力有下降的現象。
-從中國自台灣進口的前10大商品中,造成成長減緩的主要商品為機器機械用具及其零件(HS84)、電機與設備及其零件(HS85)及光學照相等器具及其零件(HS90)三項,並針對其中在2005年上半年出現衰退的HS84及HS90兩項商品,從台灣的出口及中國的進口進行國別分析,結果都發現此兩項商品台灣的競爭力都在下降,而且都面臨南韓激烈的競爭,尤其200年上半年台灣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由歷年來領先南韓轉為落後。
2.自中國進口擴張:近年來,台灣自中國進口的金額每年都以超過20億美元的速度增加,截至2005年9月1日止,台灣尚有近2,000項商品未對中國開放,基於中國商品在全球市場的成長表現相當驚人,因此這些對中國管制進口商品,開放的時程應該更謹慎評估,以免開放後,因進口成長速度提高而使貿易出超金額快速下降,進而衝擊到經濟成長。
二、國民所得帳貿易順差與海關貿易出超對照
雖然2004年及2005年上半年的海關商品貿易出超金額有下滑的現象,但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