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台商在中國大陸生產供應鏈之研究─以電子業為例 

編號: PR0817

作者: 劉孟俊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05.12


摘要:

台灣電子廠商配合其品牌客戶的全球策略佈局,大規模展開對中國大陸投資,隨著時間的增加,台灣大量的資金、技術與人才外移,不僅促成本國相關產業結構性的改變,更削弱我國電子產業的附加價值率(陳信宏、劉孟俊,2005年)。為深入了解此一趨勢,本研究首先運用2002-03年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與統計處的兩套資料庫,進行量化分析電子業台商海外子公司在當地原物料及零組件採購的決定因素。實證結果發現:(1)電子業台商投資大陸的目的若為廣大的內需市場,則為了能貼近當地的文化及消費習慣,促使內銷比例愈高的廠商通常會採購較多當地的原物料或零組件;(2)海外投資廠商於當地經營所累積的經驗有助於促進供應鏈當地化,而海外投資事業的規模愈大,當地採購的比重自然較高;(3)本研究亦發現若廠商主要以OEM或ODM經營為主,則市場的競爭手段偏向價格競爭,於是廠商會較積極地與投資地區建立供應鏈,藉以降低生產成本;反之若台商投資是搭配當地台商或當地本土企業,則台商較有可能運用當地完整的供應鏈,因而較能迅速的進行當地化;(4)電子業台商於中國大陸投資,相對於其他地區有較高的供應鏈當地化水準,可能在於台商對外投資集中於中國大陸,而產生產業聚集的現象,有助於在當地形成供應鏈的機會。

此外透過人員赴大陸親訪台商,本研究得以直接觀察我國廠商在中國大陸的採購與生產行為,探討當地上下游的供應鏈的結構變化。根據本研究所進行的案例分析有以下發現:台商電子業海外投資屬於「被動式」供應鏈外移,最初電子業赴大陸投資,其著眼點是在於降低生產成本;而今節省成本的動機似乎已經減弱,如何能夠迅速接單、交貨,開發出貼近市場的產品,才是台商目前在大陸供應鏈佈局的主要考量重點。在實地訪談中,研究人員發現大陸本土供應商因為品質以及信任度的問題,目前仍無法進入電子業台商的供應鏈中。但是中國大陸供應商的競爭優勢可能逐漸浮現,在時效考量及物美價廉的誘因下,未來中國大陸供應商極可能進入台商的供應鏈體系,對台灣供應商造成威脅。

有鑑於大陸台商供應鏈當地化可能直接衝擊目前兩岸產業分工的態勢,本研究建議在未來的政策調整上仍應秉持「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原則,尊重企業自主決策,並營造有利於維護目前兩岸供應鏈分工模式的環境,此不但有助於台商競爭力的提升,更能維持台灣產業在目前全球整體供應鏈的角色。此外台灣應提升本身在承接國際研發外包的能量,以新加坡、印度、中國大陸等成功經驗為師,吸引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