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台灣邁向綠色經濟的優勢與潛力 

編號: PR0810

作者: 彭素玲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05.12


摘要:

雖然綠色經濟強調生態系統與物質經濟的交互作用,但事實上,有關綠色經濟的內涵與定義,仍模糊不清。為理清綠色經濟之內容與範圍,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釐清綠色經濟之定義並回顧相關之評比指標。其中針對有關WEF所提出ESI 2005台灣在全球排名為145/146;倒數第2名,在此除歸納相關排名低落原因,包括:1評比指標系統設計多以「以單位面積之環境負荷」計算,對地狹人稠的台灣明顯不利。2.對於「國際參與」類變數,台灣評比有現實因素限制。3.引用關於台灣的資料有許多錯誤,推論亦與事實諸多不符。根據學者研究,資料更正後台灣排名應可提升至第120名,略高於南韓122名。 

若根據相關資料以主成分分析加以重新審視,並以回歸分析加以進行相關實證,結果發現若利用IMD的家競爭力指標與WEF之ESI指標的關係。結果除了台灣外,其他20個國家皆在迴歸線附近,即表示台灣是21個國家中之離群值(outlier)。即若將台灣資料去除,僅以20個國家進行迴歸分析,整體模型之解釋力(R2值)由0.059(包括台灣)上升至0.382(不包括台灣);且斜率也發生變動由0.30上升至0.47。顯示環境永續(ESI)指標和國家競爭力(IMD)指標的正向關係密切,但台灣的ESI資料卻與其他國家有很大的差異。 

另以SWOT分析,解析台灣發展綠色經濟之優勢與潛力。如下: 

一、內部資源的優勢 S(Strengths) 

1. 台灣有關環保技術開發,相對優於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大陸、南韓等; 2. 有獨具特色的自然條件,且生物多樣性高; 3. 文化產業及生態旅遊等能兼顧生態教育及低環境衝擊之產業,已逐漸蔚為主流; 4. 台灣之教育程度與品具相對優勢,對於環保知識與概念之革新相對成本較低; 5. 環保團體以及社區發展與相關法人組織等機構蓬勃; 6. 環境污染防治等觀念轉型,由之前防洪、灌溉等經濟層面導向,朝向人與生態的共存共榮。 

二、內部資源的劣勢 W(Weaknesses) 

1. 台灣人口密集度高,環境污染負荷重,污染轉嫁問題相對嚴重; 2. 著重經濟成長表現,環境問題相對輕忽。 3. 有關綠色經濟定義未明確,政策規劃模糊; 4. 相關法案之推行,欠缺事後追蹤和績效管理,一致政策難以落實; 5. 台灣在全球環保市場佔有率僅有0.57%; 6. 台灣有關環保科技產業之發展,仍多偏向傳統工業之技術為主,對於科技整合應用,仍然不足。 

三、環境變化的機會O(Opportunities) 

1. 台灣有關經濟競爭力指標之國際評比(如WEF,IMD等),仍具有相當競爭力; 2. 針對綠色採購與綠色消費等建立相關驗證與認證機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