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興經濟體(BRICs)崛起對台灣的影響與因應─兼論布局中南美洲的貿易及投資策略 

編號: PR0806

作者: 歐陽承新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05.12


摘要:

本委託研究探討的課題有兩組,課題一:探討巴西、印度、俄羅斯和中國大陸四大新興經濟體(簡稱BRICs)的發展進程與潛力,揭示全球經貿版圖的重組狀況;課題二:針對巴西及中南美洲週邊國家的市場整合趨勢,探討台商前往佈局的利基與障礙。 1980年代以後,中國大陸通過改革與開放,迅速與國際社會接軌,並以年均8%至9%的經濟成長率不斷向新的發展里程碑邁進;1990年代前後,南亞的印度加入了成長競速的行列;1999年俄羅斯擺脫了金融危機和十年改革困頓的陰霾,開始展現穩定的中高度成長;至於經濟長期動盪的巴西一直要到2004年才重拾十年前的成長動力。這其中作為改革先驅的中國大陸與台灣的經貿依存關係日趨緊密,大陸經濟的榮枯和政策走向直接衝擊台灣,時經二十餘年的反覆驗證,道理已十分明確;相對而言,俄、印、巴西與台灣的經貿關係較為薄弱,但位在南美的巴西,其發展前景不僅攸關我與中美洲國家的邦誼,也和業界布局全球、深耕中南美的成敗有密切的關係,因而成為本研究計畫的重點觀察對象。其次,台灣和崛起中經濟體BRICs一樣,同為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BRICs的崛起對全球經濟的常規運行模式構成挑戰,但也創造了商機,並形成牽連廣泛、內涵豐富的市場連鎖反應。 根據高盛的研究報告第99號的預測,以2000年為基期,按市場匯率衡量實質GDP,至2050年,全球十大經濟體的排名依次是:中國(1)、美國(2)、印度(3)、日本(4)、巴西(5)、俄羅斯(6)、英國(7)、德國(8)、法國(9)、和義大利(10),其中中國的實質GDP將在2041年達到28兆美元,首度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同一時期內,俄國、印度和巴西的總產值也將先後超越現今G7的不同成員。按購買力平價核算,Maddison預估到2015年中國就會趕上美國。相關的數據披露,BRICs經濟的強勁崛起將大幅改變變遷中的國際經貿版圖和不同區塊間的權力關係,維繫全球景氣,並展現多元及非西方的發展風貌。 長期以來,全球經貿金融秩序一直是處於變動之中;中、俄和印度三國先後開放市場與國際接軌,顯而易見的變化是:全球勞動力的供給在很短的期間內暴增45%至50%,其中中國約佔二分之一,這就使得全球「資本/勞工」的比例大幅下滑,「利潤/工資」之比隨即大舉揚升;進而驅使「供給面震撼」,從分配領域擴散到生產、流通、價格和交換等各個領域,形成「利潤/工資」和「工資/勞動生產力」的差距隨時間推移而擴大的失衡現象;在此同時,肇因於大陸生產能量不斷擴張而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