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縣重要產業產值調查研究 

編號: PR0805

作者: 吳惠林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05.08


摘要:

戰後台北縣的發展是依附於台北市都會中心的依存發展型態,並且成為台灣的製造業重鎮。1950年代由於政策的引導,台灣的紡織工業在進口替代策略下迅速茁壯,不僅帶動台北縣製造業的成長,也促進了北縣機械製造業的發展。台北縣得地利之便位於首都台北的外圍,再加上腹地廣闊足以提供企業設廠及政府規劃開發工業區所需土地,且戰後配合防空疏散政策,政府安置大批大陸移民,使台北縣擁有眾多的勞動人口。這區位優勢及豐沛的人力,是台北縣發展製造業絕佳的基礎條件。 

1960年代在獎勵外資及出口擴張的政策下,配合台灣國際分工的發展型態,台北縣的產業由紡織業、機械業擴展至電子業及塑膠業,新店、三重、板橋、中和一帶是主要發展的地區,同時也因而吸引了大批中南部縣市的勞動力移入。台北縣在既有民生工業的基礎下,配合中小企業間緜密的產業網路,透過製程的專業分工,不但成為台灣製造業的發展重地,也是重要的國際加工基地。台北縣工廠家數占全台的比例,從1968年的7.1%,上升至1971年的7.8%,1976年再升至9.6%,1981年已達10.7%,主要集中在電子電器、金屬、塑膠、紡織及機械等產業。 

1980年代台北縣的工商業持續蓬勃發展,戰後30年來的技術累積以及產業群聚的發揮,伴隨著台灣經濟的成長,北縣擁有製造業生產的極佳條件。而在台灣中小製造業的發展過程中,台北縣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1983年為例,全台120,844家中小製造業中,台北縣即占了21.41%,有25,880家之多,這還不包括未登記的違章工廠,這家數遙遙領先排名第二台中的14,707家,更遠高於台北市的10,540家。

80年代中期,經濟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也促使台灣的產業結構面臨轉型的調整,勞力密集的生產型態轉向資本密集,工業部門的資源開始流向服務業,對外投資也蔚為風潮。而號稱台灣製造業重鎮的台北縣,在這一波的產業結構調整中也深受影響。綜觀1981年至1996年間北縣的經濟表現,一直維持成長的發展趨勢,相關的統計資料不僅在絕對數字上增加,其占全國的相對地位也更顯重要。20年來,北縣的企業家數成長了2.57倍,至2001年已達139,742家,占全國的比重也由1981年的10.61%上升至2001年的14.94%,家數僅次於台北市;同樣的,員工人數899,867人,成長1.84倍,比重由11.09%增加為13.50%;全年生產總額1,791,687,635元,增加率為6.92倍,比重自8.48%上升至10.52%。就北縣整體工商企業來看,北縣生產結構已轉向較資本密集的型態,並朝高附加價值的方向調整。台北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