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國宏觀調控之研究─從市場機能及所有制與政策工具角度探討 

編號: PR0791

作者: 張榮豐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05.12


摘要:

中國自1978年底改革開放以來,大體而言,其經濟體制改革已自「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逐漸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然而,由於市場的價格自動調節機能仍不完全,過度投資與資源利用低效率等現象持續存在,不論要素市場或產品市場,運作一段時間後即會面臨失衡瓶頸,總體經濟社會出現超額供給或超額需求。此時中國政府即介入市場進行總體經濟「宏觀調控」,促使經濟再度回到均衡狀態。 

由中國經濟內部結構性問題所引發的五次緊縮型宏觀調控,就時間點來看,分別是(1)1979-1981年、(2)1985-1986年、(3)1989-1990年、(4)1993下半年-1996年、(5)2003下半年-2005年。究其調控背景,主要是為壓制國有經濟過度投資、重覆盲目建設所造成的景氣過熱現象,而過度投資的原因,實為市場機能未能完全恢復與產權所有制不明所產生的預算軟約束與資訊不對稱問題所造成。中國在進行前四次宏觀調控時,其實並未引起外界太大的注意,但自加入WTO,以及經濟體規模、吸引外資與進出口總量急速擴增之下,中國經濟與國際連動之勢愈加明顯,中國市場的生產與消費成長動能愈來愈令外界矚目;當中國政府於2003年下半年所啟動的第五次宏觀調控,影響範圍擴大至國際層面,因此引起國際廣泛關注。 

相對於前四次的宏觀調控,中國政府在第五次宏觀調控的操作已變得較為成熟。但是政府的調控畢竟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在市場經濟的體系中,政府的功能應是在市場機能發生失靈時才介入干預,是短暫且局部的,市場機能充分運作時的經濟才會是最有效率的。 

為解釋產權不明與市場機能恢復不完全對企業過度投資行為的影響,本研究設定了一個簡單的數理模型,並利用賽局理論分析在預算軟約束與資訊不對稱之下,企業經營者與產業的最適投資行為,結果發現因為預算的軟約束與市場機能恢復得不完全,使得即使在不存在資訊不對稱時國企經營者之理性行為即為過度投資,在資訊不對稱之下,當事人-代理人的關係使得過度投資變得更加嚴重。又在市場機能未充分運作,某些產業存在過多的超額利潤時,該產業過度投資的情況將更加明顯。

本模型發現,過度投資的幅度取決於三項因素:產業之獲利率、經營者之股權比率與投資的交易成本。當產業之獲利率愈高,則過度投資額將愈高;另若經營者之股權比率與投資的交易成本愈高,則過度投資額愈低。中國近年來施行管理層收購,姑且不論其所衍生的弊端,管理層收購的確是有助於提高經營者之股權比率,降低過度投資之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