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台灣與美國及亞洲高科技國家產業競合策略之研究計畫 

編號: PR0746

作者: 王健全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05.07


摘要:

本計畫的主要目的有四,第一,分析臺灣和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大陸在產業科技(以高科技產業為主)上的優劣勢及交流、互補的機會。第二,研擬臺灣和美國、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在產業技術的競爭態勢及合作的可能方式、策略、對象與管道。第三,探討臺灣和美國、日本等國策略聯盟進軍大陸的可行性及可能方式。第四,政府、財團法人研究機構及公協會在推動對外產業科技合作上可扮演的角色及相關建議。 

以下我們分別就前述四個主要目標及相關分析結論彙整如下: 

一、臺灣與主要競爭對手國在科技產業上的優劣勢比較 (一)影像顯示產業(TFT-LCD) 

1.優劣勢分析 臺灣在TFT-LCD產業上的優勢主要在於下游應用的蓬勃發展、完整的產業結構及充裕的籌資管道;但在基礎研發投入不足,致關鍵零組件及材料自主性不足是主要的劣勢。不過,大陸潛在的龐大市場及國內熱絡的投資,也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機會。 

2.臺灣在TFT-LCD產業上全球價值鏈的地位 臺灣為全球大尺寸TFT-LCD的重要生產基地,下游應用產業蓬勃發展,並朝中上游的材料及零組件領域邁進。日本是液晶產業的發源地,握有全球最完整的關鍵材料及零組件的供應鏈,也是中小尺寸LCD的主要生產國。韓國在大尺寸LCD的生產上和臺灣並駕齊驅,但在經濟規模及產業的垂直整合上優於臺灣,同時,和外國大廠的結盟,也使其品牌價值及下游通路上領先臺灣。至於中國大陸,2004年為其大尺寸TFT-LCD元年,目前五代廠已進入量產階段,未來產能及良率順利出來後,將吸引設備、材料、零組件廠商前往設廠,建構整個供應鏈,是臺灣潛在的競爭對手。 

3.臺灣發展大型TFT-LCD產業的矩陣分析 未來TFT-LCD產業將是“經濟規模”與“品牌”的競爭。在經濟規模上,臺灣應利用下游應用產業來強化我國量產能力,並強化產業群聚的優勢。同時,結合日本材料、零組件廠商,或提升臺灣材料及零組件自製率來因應韓國競爭對手的垂直整合壓力。 在品牌價值上,臺灣除了和全球電視品牌廠商維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外,也應積極協助IT品牌廠商進入液晶電視市場,打破日韓主導的電視機品牌,或尋求發展自有品牌。 

有關上述策略,我們將之彙列於表1供參考,至於臺灣和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韓國,在TFT-LCD產業上的價格、成本、彈性、品質上的表現差異,請參見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