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全球經貿結盟『區域化』與『雙邊化』的趨勢與衝擊 

編號: PR0744

作者: 陳元保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04.10


摘要:

在WTO「坎肯會議」多邊貿易談判失敗後,各國推展雙邊與區域FTA更趨明顯,掀起新一波經貿整合風潮。全球經貿結盟「區域化」與「雙邊化」的發展趨勢將對參與會員國以及非會員的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並使全球經貿版圖重新洗牌,其對全球及台灣經濟的衝擊將在未來幾年會陸續顯現。為此,吾人實有必要未雨綢繆,研究其發展對台灣與全球經濟的影響,以為未來四年台灣經建計畫之重要參考資訊,並研擬因應對策,以求台灣未來經濟發展之途徑。 

本計畫旨在探討全球經貿結盟「區域化」及「雙邊化」的變動趨勢,及其對台灣及全球經濟的影響,俾作為政府研擬新一期國家建設四年計畫的參考依據。具體目標為:

1.分析全球經貿結盟「區域化」與「雙邊化」的趨勢與影響。

2.探討「區域化」與「雙邊化」經貿結盟對台灣的衝擊。 至目前全球區域整合進展最快的是歐盟,它已由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經濟共同體進展到發行共同貨幣的准經濟同盟境界。但從過去五十年來的發展來看,以德、法歐陸兩大國家為首,承認各國的差異,並以包容的態度來處理,是它能長期持續往前推動的原動力。反觀美洲以美國獨霸的結構,以及亞洲群龍無首的鬆散組織,似乎缺乏類似的推動整合的原動力。因此美洲和亞洲要達到歐盟的整合程度,可能不如目前FTAA和ASEAN+3等所設定的未來時程那麼樂觀。 

本研究以迴歸動態可計算一段均衡模型,關稅調降資料來進行量化評估,實證結果摘要如下: 

1.歐盟東擴、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以及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的成立對台灣的GDP、進出口以及社會福利均有負面的影響,惟幅度十分有限。 

2.未來世界貿易之發展趨勢,若以台灣的GDP做為指標,最佳情境分別為:全球貿易自由化;台灣加入ASEAN_3 自由貿易區;台灣加入China-Japan-Korea自由貿易區;台灣加入China_Hongkong自由貿易區。在這些情境下台灣的GDP四年(2005-2008)合計較基線分別增加1.53%、0. 98%、0. 9%及0. 89%。 

3.台灣若被排除在全球區域整合之外,對台灣最不利之情境分別為ASEAN_3 自由貿易區的成立;China-Japan-Korea自由貿易區的成立;ASEAN_CHINA自由貿易區的成立;China_Hongkong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在這些情境下台灣的GDP四年(2005-2008)合計較基線分別減少0.07%、0.05%、0.019%及0.017% 。 

4.綜合比較亞洲地區經濟整合之幾種情境,我們可以發現,亞洲地區經濟整合若排除台灣,對台灣的GDP、進出口以及社會福利均有相當程度之負面影響,尤其是,若亞洲地區經濟整合加入了中國大陸,對台灣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