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印度經濟發展與台印經貿合作策略之研究 

編號: PR0730

作者: 陳信宏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04.11


摘要:

中國經濟的崛起、企業全球化的佈局、國際經濟版圖的變動,經濟結盟的趨勢,乃至於新興市場的崛起,都使台灣過去賴以成功的發展模式面臨挑戰。而新興市場的開拓與利用將是台灣未來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在眾所矚目的新興市場中,除了中國之外,其餘各國對於台灣而言,都相對較為陌生,但是他們的崛起,正重塑國際經濟版圖,對於台灣帶來機會與挑戰。有鑑於此,本研究是以與我國相對較為鄰近但又隔閡多年的印度作為報告案例。 

印度近十餘年來的改革轉型,使其經濟發展取得相當的成就,但是,結構性的因素也使得其經濟發展面臨一些瓶頸,使經濟發展的風貌在很多方面呈現強烈對比的落差。再者,我國過去與印度來往有限,使國內普遍對於印度的經濟發展所知有限。為了要積極因應印度深具潛力的發展趨勢對於我國的機會與影響,本計畫旨在透過深入的分析,達成下列研究目的:

1.以1991年以來的改革為重心,探討印度經濟發展之現況與展望;2.深入與持平地分析印度經濟發展之成就與相關因素,並探討其發展模式對於經濟發展的意涵;3.研提我國與印度經貿合作可能採行的模式及策略建議。 

在過去數年間,印度無視於全球性的經濟衰退,1998-2003會計年度每年平均實質經濟成長為5.4%,而且2003年的經濟成長率更高達8.2%。儘管貧富和城鄉發展差距懸殊,印度十億人口中,據估計有三億以上屬於擁有消費能力的中產階級。同時,高盛(Goldman Sachs)在2003年十月發表眾所矚目的“BRIC Report”,將印度與巴西、俄羅斯、和中國齊列為從現在到2050年間四大深具發展潛力國家,將可在2040年前,在經濟規模上超越或直逼現有六大先進國家(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和義大利),使印度的經濟發展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

如眾所週知,印度的資訊服務與軟體產業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為第二大軟體出口國,而軟體出口約占印度總出口22%。以IT為核心的高科技在印度的興起和發展,與印度政府政策的引導和以美國為主跨國企業的業務外包密不可分。根據資策會MIC整理自印度軟體協會(NACOOM)的資料,印度整體資訊服務業在1998年至2003年間都呈現快速成長,產值規模由1998至1999年間的40.11億美元,成長到2002至2003年間的124.55億美元。 

印度產業發展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特色是跨國企業在當地設立研發中心的趨勢,而且這個趨勢也與印度本身在軟體開發的實力有關。根據Asia Times Online在2003年2月20日一份報導,在過去五年間,已有超過七十家的跨國企業在印度設立研發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