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產業聚落對產業競爭力之影響 

編號: PR0707

作者: 陳添枝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04.12


摘要: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有四:(一)探討產業聚落形成的因素與產業聚落對生產力的影響;(二)瞭解產業聚落的組織與網路連結 (networking);(三)研究人才於台灣、美國及中國產業聚落之間流動(brain circulation)的因素以及其對技術創新的貢獻;(四)突顯產業聚落與創新之間的關係。

在第(一)部份中,利用新竹科學園區(以下簡稱竹科)廠商的資料進行實證分析,本研究發現委外代工(outsourcing)的模式多半存在於聚落內的廠商。廠商藉由委外代工的模式進入主要市場並透過專業化生產節省各項投資費用。透過竹科的經驗,所謂企業家精神、專業人力與市場進入(market access)是形成產業聚落的基本要素的說法也因此獲得支持。為進一步釐清各產業聚落是否有相同的形成與發展之機制,本研究嘗試針對美國的矽谷、馬來西亞的檳城、巴生谷(Kelang Valley)、日本的濱松以及中國上海的經驗,與竹科做一比較。本研究肯定以上所強調的企業家精神、專業人力與市場進入為形成產業聚落的三要素,但目前為止並未發掘維繫產業聚落持續發展的共同因素。 

第(一)部份的研究亦指出,產業聚落可強化聚落內個別廠商的生產力。此證據具有統計穩健性(statistical robustness)的意義,驗證Porter與Marshall-Romer外部性在產業聚落所扮演的角色。雖然上述二外部性本質上不同,但他們可同時存在於一個聚落中。若在聚落內的廠商較座落於聚落外的具有生產力,距離聚落太遠的廠商將因競爭力不足而被淘汰,此乃造成聚落的主因。 

其次,在第(二)與第(三)部分中,本研究透過網路連結的角度,觀察不同聚落之間的技術連結。藉由全球化的生產網路,廠商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合作進軍全球市場。因此,產業聚落的形成可促使區域內廠商之間的互相學習,由於知識可在聚落內快速流動擴散,產業聚落本身可視為一個提供廠商相互學習的地區 (learning region)。此外,藉由連結不同的學習地區,產業聚落可使知識的傳播更有效率。本研究透過對竹科人力資源發展狀況的調查,發現在1990年到1995年之間,隨著海外高素質人力的投入,工業產出呈現驚人的成長。唯自1995年起,人力資源回流的速度減緩,外籍人力反而成為勞力移入的大宗。這意味隨著園區內高素質專業勞力的流動已由生產面轉為研發面,竹科已逐漸與全球市場融合。 

本研究進一步以竹科為對象,研究聚落間分工與網路連結的關係,結果發現竹科最常見廠商互動的模式為零組件的外包(subcontracting)與委外代工,這代表竹科生產體系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