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11年「鏈結海外僑臺商與臺灣產業共同發展」研究 

編號: PR2549

作者: 劉孟俊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22.12


摘要:

【詳細內容請至本院圖書室參閱】
「鏈結海外僑臺商與臺灣產業共同發展」研究旨在動態掌握全球僑臺商的營運動向與對當地經營環境的評估,本報告第一部分在2022年上、下半年運用線上問卷調查1千6百餘位海外僑臺商,並系統性建立全球僑臺商企業經營動能等指標,提供僑臺商經營投資與政府機構參考。第二部分另進行「僑臺商技術產學合作意願」調查,廣泛蒐集各地意見與建議。本案研究成果據以研提相應輔導政策方案,作為未來強化海外僑臺商在地經營,以及連結臺灣經貿實力與產學資源提供委託單位參考。歸納研究發現如下:

首先,本研究透過僑臺商經營動能指數(Overseas Compatriot Business Momentum Index, OC-BMI)以50分為景氣判定標準,反映全球各地區僑臺商對於當地景氣評估。整體而言,2022年上半年全球非服務業OC-BMI為51分,而下半年全球非服務業OC-BMI為47.6分,顯示全球僑臺商非服務業從擴張陷入緊縮區間。2022年下半年除了大洋洲之外,各大洲營商動能普遍緊縮。其中以大洋洲62.2分最高,其次依序為北美洲、中南美洲、歐洲;亞洲則為43.9分最低。2022年下半年全球服務業OC-BMI為52.5分,顯示服務業僑臺商整體處於擴張區間。其中大洋洲、歐洲與北美洲服務業景氣最為蓬勃。亞洲、中南美洲、非洲仍陷入緊縮衰退。

其次,僑臺商經營預期指數(Overseas Compatriot Business Expectations Index, OC-BEI)以50分為景氣判定標準,呈現僑臺商對於下一季經營景氣看法。2022年上半年全球非服務業OC-BEI為52.5分,服務業OC-BEI為53.8分,高於50分景氣榮枯線,顯示全球非服務業僑臺商普遍預期未來半年景氣趨於擴張,其中以大洋洲預期最為樂觀。2022年下半年全球非服務業OC-BEI為40.1分,服務業OC-BEI為45.2分,兩者對未來景氣預期皆不樂觀。2022年下半年全球非服務業以北美洲50.3分的預期最樂觀,其餘各大洲僑臺商均預期未來景氣陷入緊縮,依序為大洋洲、中南美洲、亞洲、歐洲與非洲;全球服務業各大洲OC-BEI均低於50分景氣分界線,顯示全球服務業僑臺商預期2023年景氣趨於緊縮。各大洲以非洲27.3分預期最為緊縮,其次依序為中南美洲、大洋洲、亞洲、歐洲、北美洲。全球僑臺商OC-BEI參考指標顯示原材料與中間商品的成本與工資顯著上升,成本壓力仍大。

第三,僑臺商營商環境指數(Overseas Compatriot Doing Business Index, OC-DBI)綜合反應僑臺商對於當地營商環境看法,以50分為分界線,藉以評估當地營商環境優劣。本年度調查中,2022年全球非服務業OC-DBI為47.3分,低於50分,顯示全球非服務業僑臺商普遍營商環境不利。各洲以亞洲50.3分最高,其次依序為北美洲、大洋洲、歐洲、中南美洲;非洲則為30.4分最低。同樣的,2022年第2季全球服務業OC-DBI為46.5分,顯示全球服務業僑臺商普遍認為營商環境不利。各洲以亞洲49.8分最高,其次依序為北美洲、歐洲、大洋洲、中南美洲;非洲則為17.6分最低。在資金面如利潤匯出、融資便利、應收帳款、租稅負擔等方面,全球各洲皆出現惡化的情形。而成本面如水電成本、勞工成本、運輸成本方面,是全球各洲惡化最嚴重的項目。
本報告第二部分為本年度產學與技術合作需求調查中,在1,128位僑臺商中,約有半數579位全球僑臺商有意與臺灣機構進行技術與產學合作。51.6%受調僑臺商認為「需要培育人才」,其次為「需要強化供應鏈合作的平臺」(45.6%),第三則為「需要與新創企業對接的合作平臺」(42.5%),第四則為「轉型升級需求」(33.9%)。

進一步從全球僑臺商有意合作的5+2創新產業與六大核心戰略產業項目來看,僑臺商最有意優先合作的項目為智慧機械和物聯網(24.7%)、綠電及再生能源(19.2%)、新農業(18.3%)、循環經濟(17.1%)等合作項目;其次為生物及醫療科技(15.7%)、民生及戰備物資(14.7%);此外,資訊安全(14.5%)、亞洲矽谷、人工智慧(13.5%)等項目亦有合作需求。

彙整僑臺商有興趣合作的技術與產學機構排名,僑臺商最希望合作的產學合作機構為銘傳大學(7.6%),為合作機構之冠。其次是國立臺北科技大學(6.6%)。三是國立成功大學(6%)。四是國立政治大學(5.3%)。五是國立臺灣科技大學(5.0%)。

最後,僑臺商最希望合作的技術法人機構為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占比為12.8%。其次是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占比為12.6%。三為財團法人臺灣設計研究院,占比為12.5%。四是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占比為12.2%。五是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等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