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國內外重要經貿動態及產業發展概況(雙月報)之2 

編號: PR2388B11

作者: 江文基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21.12


摘要:

壹、第四期 

一、國際最新情勢及重大經貿事件 

1. 美國與中國在印太地區之角力及我國之因應: 

 中國利用「一帶一路」政策擴大其對特定區域的影響力,但目前在數個國家的進展受阻,而中國經濟受疫情影響也使得中國政府恐無力持續大規模地向外輸出資本。美國在印太地區面臨中國擴張勢力之作法,則仍是維持拜登政府對中採取「競爭大於合作」的基調。 

 拜登印太戰略四方會談提升為元首參與的「四方峰會」,並建立四方疫苗合作夥伴關係、設立氣候工作組及設置關鍵和新興技術工作組,顯示拜登政府之重視。在作法上則強調盟友與夥伴合作、對民主、自由及人權等「共享價值」。 

 中國持續透過疫苗供應、一帶一路等政策的施壓,對抗其在印太地區影響之阻力。我國可透過「臺美基礎建設融資及市場建立合作架構」進一步參與美國在他國的基礎建設計畫,並以此抗衡「一帶一路」政策做為努力的方向。 

2. 歐盟碳邊境調整政策草案之研析及我國產業之因應: 

 歐盟日前通過的歐盟氣候法,明訂119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79年減少至少55%,以及139年達到氣候中和的目標。為了避免高碳排產業外移至其他管制較寬鬆的國家/地區,遂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 

 由105至109年資料判斷,CBAM對臺灣的鋼鐵業影響最大,預估增加新臺幣6.08至46.65億元的出口成本,但有3年過渡期,因此短期對臺灣影響不大,我國業者應即時把握過渡期間進行產品減碳。 

二、國內重要經貿發展 

1. 「亞太經濟合作」(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領袖代表會議對全球供應鏈發展意涵之研析與臺灣之因應  包含半導體在內的全球供應鏈結構是比較優勢法則的結果,代工委託者及受託者雙方及其經濟都享有利益。 

 與中國關係的改變及對關鍵物資「斷鏈」的擔憂,是歐美國家改變供應鏈結構的主要原因。 

 美歐中三股力量下要避免供應鏈重組有其困難,惟供應鏈之建立和拆解重組耗時,業者尚有時間可以調整因應。未來臺灣生產、供應全球的結構將會逐漸重組,「在地供應在地市場」可能會成為主流。 

2. 武漢肺炎疫情下臺灣經濟維持成長動能因素之研析及對臺灣未來經濟發展之意涵 

 今年第1季,國內經濟成長最重要動能為出口之增加,其次為資本形成(俗稱投資),國內消費則是第三個經濟成長支柱。我國於第2季因武漢肺炎疫情嚴峻,民間消費呈現負成長,經濟成長以出口及資本形成作為主要動能來源。目前臺灣疫情已受到控制,預計國內消費將成為第3季經濟成長重要動能來源。 

 短期我國政府可針對受影響較大產業(如餐飲、觀光、文化休閒等)優先給予紓困補助,同時利用振興措施刺激民眾消費。長期應考量強化投入疫苗研發與生產,透過掌握疫苗關鍵生產技術穩定國內之經濟成長。 

3. 臺灣新能源議題發展之機會與挑戰 

 「新及再生能源」包含發電、產熱或儲能等面向,其中去碳化發電(de-carbonization)為目前國際淨零碳排(net-zero emissions)討論焦點。我國已經就供需面開始評估及規劃於139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在供給端,訂定114年國內再生能源總發電佔比20%的政策目標;在需求端,規範用電大戶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以創造並確保國內綠電市場的穩定需求。 

 我國發展新及再生能源之挑戰包括:(1)在地理環境方面,地狹人稠、土地產權較為分散及破碎,不易興建大型地面太陽能電站;(2)在風力發電部分,臺灣海峽夏季風能較不足,無法彌補夏季用電需求;(3)在產業環境方面,由於臺灣整體電價低於全球水準,綠電發展多數仰賴政府財政補貼措施。因此,除法規及品牌商要求外,企業界仍多維持觀望態度。 

 我國發展新及再生能源之機會:(1)與國內其他產業進行連結,如「農電共生」為太陽光電與在地農業結合的模式之一;(2)離岸風場的開發,可透過與國際級風電廠商合作,培養產業自身風機零組件製造能力及海事工程技術之整合能力;(3)未來再生能源之供需平衡需倚賴儲能作為調節,帶動儲能產業發展;(4)能源產業導入資通訊技術,帶動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應用需求。 

三、我國經濟發展及重點產業發展現況 

1. 我國經濟發展現況:110年1至6月我國出口總額2,069.23億美元(+30.99%),進口總額1,750.98億美元(+28.61%),均呈現成長;同一期間,我國對外投資總額59.1億美元(-26.82%),外來投資總額23.65億美元(-39.18%)。 

2. 截至110年7月30日,「投資臺灣三大方案」共創造總投資金額約新臺幣約1兆2,839億元,預估創造本國就業108,383人。 

貳、第五期 一、國際最新情勢及重要經貿事件 1. 美日印澳四方會談之觀察: 

 四方會談重點有逐漸聚焦並朝向制度化發展的趨勢,疫情控制、基礎建設、氣候變遷、關鍵新興技術與太空領域將是未來4國與中國角力主要場域。 

 中國認為他國所組成的集團不應有「排他性」及損及「第三國」利益之情形發生,同時透過積極參與經貿協定,並利用其自身經濟規模優勢發揮其全球影響力。 

 臺灣可就四方會談未來之聚焦領域,評估自身優勢及可貢獻之處,爭取我國國際經濟與政治參與空間,以貢獻國際社會角度及思維加入志同道合夥伴之集團,藉此降低不必要之國際政治干擾。 

2. 亞太地區數位經濟發展趨勢對我國的機會: 

 亞洲數位平臺市場規模於108年已達1.8兆美元,占亞洲GDP的6%,而武漢肺炎爆發流行更進一步推動數位平臺規模大幅成長。 

 我國具深厚的國際數位競爭力,未來政策推動重點應聚焦於完備數位經濟挑戰和風險的各種因應機制與經濟分享,如:從個資監理與稽核體系、數位海關、數位醫療等方面著手探討與各國交流合作之可能。 

3. 《歐盟關鍵供應鏈檢討報告》之研析及其對我國之意涵: 

 歐盟歸納其須優先研擬對外依賴因應措施之六大戰略領域為原物料、原料藥、鋰電池、氫能、半導體、雲端與邊緣運算。 

 歐美推動關鍵供應鏈安全政策對我國之意涵有三個面向:(1)我國業者須注意關鍵供應鏈重組是否影響臺美歐企業間之代工結構和供應鏈關係;(2)關鍵產業朝向分散「來源、客戶集中度」方向發展,為臺商開創建立新供應鏈關係的契機;(3)盡速確認適合我國產業狀態與國家發展方向之評估方法,以展開後續經濟安全分析並擬定相關政策。 

二、國內重要經貿發展 

1. 臺灣加入CPTPP對成員國之利益: 

 加入CPTPP將提高成員國的名目GDP、實質GDP、及福利,並且促進雙邊貿易與投資,進一步吸引更多非成員國申請,增加更多的貿易創造。 

 臺灣高性價比之產品能使CPTPP價值鏈中相關成員受益,同時也有助於凝聚區域內經貿環境的自由競爭與積極發展之良好氛圍。臺灣加入CPTPP對臺灣及成員國之影響皆是利大於弊,故臺灣加入CPTPP可為整個CPTPP創造雙贏之局面。 

2. 臺灣新創產業發展與政策概況 

 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為國內新創產業發展主軸。 

 生物科技又為長照之健康福祉產業成長最多;金融科技以數位支付項目為主要增幅的項目。 

 我國政策除提供新創基金外,推動租稅優惠、改善產業環境之法規亦為核心之方向。 

三、我國經濟發展及重點產業發展現況 

1. 我國經濟發展現況:110年1至8月我國出口總額2,844.22億美元(+30.9%),進口總額2,432.02億美元(+32.43%),均呈現成長;同一期間,我國對外投資總額112.26億美元(+10.32%),外來投資總額37.58億美元(-35.6%)。 

2. 截至110年10月08日,「投資臺灣三大方案」共創造總投資金額約新臺幣約1兆3,587億元,預估創造本國就業115,011人。 

參、第六期 

一、國際最新情勢及重要經貿事件 

1. WTO第12屆部長會議談判之發展動向與未來展望: 

 多邊議題:聚焦在農業、漁業補貼及發展議題,以及電子傳輸暫緩課徵關稅決議等談判議題。 

 複邊議題:聚焦在電子商務共同聲明倡議、投資便捷化、服務業國內規章、微中小企業議題討論進展。目標乃是持續擴大參與成員、縮小文本草案之分歧,期望能在第12屆部長會議達成階段性成果。 

 為了因應武漢肺炎而提出的TRIPS豁免提案受到各界關注。最新的提案已經適用範圍限縮,然雖有多國表態支持該項提案,但各國對於修正案版本仍表達不同意見,未來MC12能否達成具體共識仍有待觀察。 

 WTO會員在第12屆部長會議所關注的重點議題,集中在全球經貿挑戰上,特別是共同對抗武漢肺炎疫情、數位貿易發展、如何加速經濟復甦、不公平競爭、乃至於環境與永續發展之共同課題。 

2. 美國印太經濟架構對臺灣的機會與挑戰: 

 印太經濟架構之主要內容包含貿易便捷化、數位經濟、供應鏈韌性、勞工標準、減碳和潔淨能源。 

 印太經濟架構與CPTPP具有互補性,CPTPP透過透過承諾及協定義務處理傳統貿易與投資障礙;印太經濟架構透過對話及合作解決新興經貿限制。 

 美中戰略競爭關係將可能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集團,以及沒有美國參與的其他整合集團(未必是中國主導)在地緣政治上的競爭態勢。 

 對我國的意涵上,參與印太經濟架構與申請加入CPTPP並不牴觸,然仍須仰賴如CPTPP等傳統貿易協定加以解決經貿障礙,對我國人會秉持既有之推動步驟及力道,繼續爭取加入CPTPP。 

二、國內重要經貿發展 1. 臺立陶宛雙邊經貿投資概況及合作機會之研析: 

 立陶宛89年代經濟快速成長,屬高收入經濟體,經濟以服務業和製造業為主,其作為歐盟的成員,貿易政策與歐盟本一致,維持自由開放政策,商業環境對外國公司友善。 

 目前臺灣約有200家企業與立國有商業往來,我業者普遍對立國產業發展及商情瞭解有限,近期雙邊互動增溫,有望透過密切交流,促進了解、增進經貿合作商機。 

 建議臺立可就綠色經濟、資通訊、智慧城市、智慧機械及新創等雙方具合作潛力之產業領域展開合作交流,同時藉由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及貿協當地辦事處廣泛蒐集市場第一手資訊,將最新及更詳盡的商情分享給國內廠商,進而促成兩國更多合作。 

2. 110臺灣經濟回顧與展望 

 全球經濟在疫情趨緩之下持續復甦,惟病毒變種再次干擾、全球原物料供需失衡和產業供應鏈擾動等因素,減弱全球經濟復甦之成長力道。 

 110年臺灣經濟成長情勢為上半年穩健成長、下半年成長放緩,變化主因為5月中旬國內疫情升溫,對內需服務業造成衝擊。由於全球經濟成長前景轉趨保守、比較基期偏高之故,主計總處預期111年經濟成長率為4.15%,略低於110年6.09%。 

 疫情和美中角力發展變化是我國未來可能面對之風險與挑戰,包括全球通膨及其衍生影響、主要經濟體央行貨幣政策變化、美中關係新均衡、全球供應鏈調整等。 

三、我國經濟發展及重點產業發展現況 

1. 我國經濟發展現況:110年1至10月我國出口總額3,641.83億美元(+29.97%),進口總額2,320.88億美元(+33.74%),均呈現成長;同一期間,我國對外投資總額137.24億美元(+16.84%),外來投資總額53.128億美元(-28.89%)。 

2. 截至110年12月03日,「投資臺灣三大方案」共創造總投資金額約新臺幣約1兆5,052億元,預估創造本國就業12萬1,5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