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氣象資訊跨域智慧應用服務之經濟價值分析(1/4)委外發展案 

編號: PR2476

作者: 林桓億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21.12


摘要:

研究目的: 

本研究為期四年期(2021年至2024年)總計畫,其研究領域涵蓋觀光領域、交通領域、水資源與氣候金融,今年為第一年(2021)研究規劃觀光領域、交通領域、氣候金融與水資源。其中,觀光領域與交通領域將提出至少一個氣象服務應用案例,進行跨域加值應用之經濟效益評估,觀光領域提出階段性總結與後續研究規劃,交通運輸則針對新興交通模式提出前瞻性的後續研究建議與應用方向;氣候金融與水資源屬於初探階段,氣候金融首要任務係針對其發展背景、應用範疇與目的進行分析;水資源則係探究國內當水資源與氣象資訊應用影響等相關議題進行彙整,從中探尋我國適宜之應用(如乾旱、防救災等),最終兩領域提出後續可行之跨域服務應用規劃與建議方向。 

整體工作範疇,除針對前期觀光領域與交通領域,採深入性的研究兩領域的案例應用,建立經濟效益評估,另將研究領域拓展到水資源、氣候金融等領域,透過國內外相關文獻蒐集,盤點各領域在氣象資訊應用需求與經濟效益評估方法的調查與分析,並循序針對各領域挑選出適用於我國的優先應用議題,建立深入應用個案並評估其實質經濟效益。依循三階段從綜觀應用分析(初探)、優先議題案例建立(聚焦)、實務效益量化評估(評價)的步驟,逐步進行氣象資訊在各領域應用服務之經濟價值分析。 

 研究成果: 

一、氣象資訊在觀光領域應用案例的經濟價值推動建議方案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規劃分為兩主軸同步進行,其一為釐清分析離島觀光各項遊憩活動對氣象資訊之需求,以及獲取資訊前後採取的行為,以作為經濟價值評估的基準。第二,經由文獻歸納與數據分析,建置氣象資訊產品應用於離島觀光的面向,並經由問卷評估的方式,估算出氣象局提供氣象資訊對於離島觀光相關業者及遊客之經濟價值。 

今年度本研究已完成訪談具代表性之離島觀光業者與政府官員,釐清離島觀光對於氣象資訊的需求及氣象因子的重要性,並藉由國內外文獻蒐集與分析內容為基礎,歸納相關文獻成果,氣象因素影響著離島觀光旅遊活動,如颱風、濃霧、東北季風及潮汐高低等,但空氣品質與雲層氣象因素卻帶給離島觀光正面影響。透過問卷訪談與分析,藉由受訪者對於氣象資訊的貢獻度與2019年與2020年的離島旅遊支出總額,可推估得出氣象資訊在離島觀光2019年所提供的經濟價值約新臺幣9千萬元,2020年則約新臺幣1億元。 

二、氣象資訊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案例的經濟價值分析結果以及前瞻交通氣象資訊應用推動建議方案 

交通領域的氣象資訊應用相當廣泛,本研究以過去協助氣象局在交通運輸領域氣象價值評估研究的累積基礎上,今年度將分為兩大主軸同步進行,其一為基於交通領域已分類出的陸運、海運、空運、軌道運輸四大領域外,另外在陸上運輸劃分出自行車領域,並以自行車休閒與運動活動為範疇,評估氣象資訊應用類型及其潛在價值。第二,本研究針對已廣泛應用氣象資訊的航空領域,展開前期的初探訪查,透過文獻的蒐整和訪問國內相關飛航管理單位的氣象資訊使用情形與潛在的需求缺口,聚焦後續年度可優先進行之跨域應用評估。 

自行車部分,本研究透過網路問卷調查,假設三種氣象產品情境,詢問受訪者使用意願及其願付價格。調查結果顯示,若以我國經常騎乘自行車人口為推廣對象,基本數值預報產品、圖像化精準即時預報產品、整合資訊附加服務產品之潛在經濟價值,分別為每年4.6億元、5億元、6.8億元。整體而言,氣象產品加值或整合服務內容越豐富,平均出價就越高。後續研究部分,本研究建議可優先尋找與氣象局合作密切單位,同時具有豐富的使用氣象資訊應用成效的數據,以及具合作意願的單位,商討後續案例評估的跨域合作,例如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臺。 

三、氣象資訊在水資源應用方向與議題規劃之初步分析成果 

今年度水資源領域屬於初探階段的第一年,已針對水資源應用議題與各類可應用水資源的項目進行氣象資訊需求的盤點。因應不同的應用類型與不同延時產生各自獨特的氣象需求,除盤點水資源應用的議題、領域與合作案例(水利署、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臺北市政府抽水站)外,亦蒐整水資源領域之經濟價值評估相關文獻,從水資源風險災害(乾旱)角度,探究各國在乾旱風險管理所需的資料與成本效益,同時蒐整美國工兵團在\水資源領域經濟效益評估之應用及概況。 

重點研究成果,初步繪製出我國水資源領域之價值空間,將水資源領域初步劃為(1)基礎科研;(2)災害防治;(3)水資源管理;(4)水資源環境保育與文化;(5)延伸業務五大類,尤其災害防治與水資源管理最為水利單位所迫切業務。水資源經濟效益案例評估,也初步以我國水資源稀缺性為主軸,得知水資源的稀缺性對各產業影響,進而以情境方式模擬氣象資訊改善對我國產業的關係。後續規劃則提出從水庫集水區入流預測和頭前溪流域降雨-逕流模式之模擬進行研究建議。 

四、氣象資訊在氣候金融發展背景與應用方向及規劃議題之初步結果 

本議題今年度針對氣象資訊在氣候金融發展之應用方向進行探討,內容涵蓋氣候金融相關議題之文獻盤點,以及對我國氣候金融之目前進展進行瞭解。目前歐美先進國家如英國、法國等正依循TCFD建議,要求企業報告其所面臨的氣候風險,或進行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揭露,大型國際企業亦於相關報告書中揭露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並提出策略以應對氣候變遷議題。此外,國際已發展出金融商品/天氣衍生性商品,針對天氣風險進行控管,以應對氣候風險。而我國金管會亦於2020年提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並規範公司編製企業永續報告書時,應揭露與「ESG」及「氣候變遷」兩項風險有關之資訊,且預計於2023年將要求編製CSR報告書的企業範圍,由資本額50億降低至20億。而在天氣衍生性商品的部分,我國因氣候變化幅度相對較小,故較難發展出天氣期貨或選擇權市場,但隨著氣候變遷問題愈加受到重視,亦發展出許多天氣保險相關商品,其中以農業保險為最大宗的商品。其次,本議題亦藉由我國企業案例,綜整CSR報告書中,與氣候相關之揭露事項。結果顯示,我國企業面臨的短期氣候風險包括颱風、水災、旱災、雷擊等,長期氣候風險則包括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碳排放限制/淨零排放等。 

本議題亦透過專家諮詢及訪談,了解氣候變遷、風險及氣候金融議題對產業營運與未來發展之影響,以及實際應用層面所面臨之困難。目前國內有不少公司進行氣候風險之揭露或辨識,但是要落實到財務揭露則較為困難。此外,目前企業執行氣候相關財務揭露所需之資訊,可能與氣象相關機構提供之資訊存在落差。而在量化氣候變遷風險時,氣候數據與企業財務數據的結合亦相當重要,不僅需要跨領域資訊平臺整合,同時也必須在「氣象資訊服務提供者-金融顧問-產業應用者(企業)」三者之間達到充分的跨域溝通及三方合作,方能實踐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 

五、根據氣象資訊創新應用趨勢或即時議題,提供局內跨域應用效益相關研究之協助與分析(含APCSW國際研討會) 

本團隊於2019年協助氣象局舉辦第一屆亞太氣候服務國際研討會,今年度繼續協助中央氣象局舉辦「2021年亞太氣候服務國際研討會」,以持續推動我國氣候服務與氣候變遷調適在參照各國經驗下深化發展,並期盼透過此一會議能成為例行性臺灣氣象界的國際活動,進而成為亞太區域間乃至於國際上在氣候服務領域的重要溝通、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本研討會已於10月21-22日於線上舉行,並圓滿落幕。本次研討會在氣候數據應用、綠能以及公私合作夥伴關係上有許多的探討與啟發,同時也促進國內外氣候服務專家與機構間的交流,俾利我國氣象服務未來之發展。 

創新即時議題追蹤部分,本年度追蹤議題為「氣候變遷對運輸供應鏈之衝擊及氣候服務的角色」。由於COVID-19疫情導致的全球航運斷鏈危機,使得供應鏈風險成為全球經濟的最大不確定因素。今年,隨著COP26峰會的舉辦,更多的討論認為「氣候變遷對供應鏈的衝擊將更甚於COVID-19疫情」。供應鏈的氣候風險來自四個面向:(1)增加產品生產與服務供應的成本以及擴大成本的波動;(2)增加供應鏈中斷的不確定性與影響程度;(3)阻斷快速或即時物流服務;(4)降低商品與服務的品質。如何將氣候風險納入供應鏈管理,成為全球企業共同的挑戰。在整個供應鏈環節中,運輸扮演著串連點到點,以及人與人的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