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國大陸十四五時期推動雙循環戰略意涵研析 

編號: PR2377A1

作者: 劉孟俊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21.12


摘要:

本研究主要研析中國大陸「十四五」規劃,掌握其關切層面與政策意涵,特別是聚焦於「十四五」時期所推動「雙循環」戰略:一方面,針對「內循環」的形成背景及政策內容進行盤點;另方面則針對「外循環」關切之特定議題深入探討。從中研判對臺經貿之意涵與影響,最後並綜整研究成果,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總結中國大陸當前經濟發展情勢,出口暢旺成為中國大陸經濟復甦主要動能,不過其經濟恢復仍有五大隱憂,包括:一是內需消費、製造業生產表現仍然疲弱。二是存在結構性通膨問題。三是需留意恆大債務外溢風險。四是疫情後加深眾多社會問題未解。五是面臨疫情不確定性、高科技技術難解等外部風險。 

承上情勢,對應「十四五」規劃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要求,中國大陸的總體政策更往常更重視跨年度銜接,從追求經濟成長逐步轉為注重平衡及永續性。對外開放亦有策略性調整,包括適當收縮戰略、強化重點,這使得中國大陸在對外合作項目與夥伴國家上,更具選擇性。而當前對內政策則全方位強化監管,金融、教育、傳媒領域採逆向收緊。推究其因,一方面,是基於「社會維穩」的訴求對經濟實施各種調控;另一方面,則是為中國大陸推動當前重大政策的預先準備。預期相關趨勢將延續到2022年二十大過後。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當前所提出的重大政策未必反應現實,成效仍待檢視。例如,「共同富裕」下強監管對市場行為產生負面效應。此外,中國大陸申請加入CPTPP,惟各項標準仍有差距。另外也面臨著雙碳目標與經濟發展的兩難。 

 歸納來看,本研究建議如下:首先,我國需防範中國大陸經濟下滑外溢風險。考量兩岸情勢動態多變,中國大陸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但其近期經濟成長仍存在不少隱憂,建議建置兩岸關係風險指標監控機制,透過指標監測結果進一步分析當前中國大陸經濟景氣情勢,以作為政府及臺商兩岸及全球經營參考。此外,重視中國大陸影響力,宜挹注更多資源強化對陸基礎性研究。 

其次,系統性盤點兩岸產業曝險程度預作因應。由於當前半導體、供應鏈安全都是無法掉以輕心的重要課題,因此本研究建議預作準備:在穩定與補強半導體產業供應鏈方面,強化半導體人才來源與養成,並確保臺灣在第三代半導體發展保有優勢;在供應鏈安全方面,完善資安建設部署,以及檢討我國戰略資源的供應穩定性。 

其三,因應供應鏈遷移潮,強化在陸臺商營商輔導功能。在陸臺商的產業型態與企業規模各有所異,面對的困境與應對策略亦有所不同。為有效協助臺商度過困局,建議政府應投注資源,深入中國大陸各地臺商聚落進行調查研究,以掌握臺商現況,擬定臺商輔導政策,或因應全球產業鏈遷移協助臺商多元布局。 

最後,掌握各國關注自主供應鏈趨勢,擴大臺灣國際合作契機。在兩大強權積極爭取盟友過程中,未來多邊區域關係可能出現更加複雜格局。面對這一趨勢,政府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應對:一是建立國際間可信賴夥伴關係,積極深化與歐美日等國合作。二是強化在綠色與數位經濟之國際參與。包括關注現行WTO法規與碳關稅制度之調和與發展趨勢,以及掌握數位經濟與數位貿易法規之國際治理模式。三是掌握國際多邊協商與新型態國際組織發展趨勢,盡早完成產業影響評估與因應作為,並思考臺灣在新國際組織可扮演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