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十九大後內外經濟趨勢動向觀察 

編號: PR1992A1

作者: 劉孟俊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18.12


摘要:

201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象徵習近平政權進入第二任期。同時,也預期經濟政策將延續十八大的發展格局,更重要的是其扮演推動全球化的角色將更為突出。在中國大陸以黨領政的體制下,十九大後的經濟發展趨勢與策略走向將成為各界的關注焦點。習近平在十九大以來拋出多項未來中國大陸的發展方針,涵蓋:以「一帶一路」引領的新型全球化願景,例如2017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向世界展示其對外經貿關係及深化國際合作的戰略舉措;以及因應經濟成長模式改變而推動的「調結構、穩增長、擴內需」舉措,例如2018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奠定了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擴大開放進口、促進消費升級等改革決心。

十九大時期可視為係中國大陸轉向開放型經濟體的重要里程碑。且無論是新型全球化政策或擴大內需政策的推動,都將影響到其對外貿易板塊與全球產業供應鏈體系。而臺灣長期處於三角貿易型態,同時處於兩岸特殊的地緣政治框架下,必然將受中國大陸結構轉型影響,對臺商後續布局動向亦會產生改變。 

本研究將以十九大為分水嶺,就中國大陸推動新型全球化、擴大內需政策及臺商布局變化等三個框架進行研究。同時動態觀察中國大陸相關政策如何呼應美中貿易戰的衝擊。最後,將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中國大陸經濟結構轉型、新型全球化與擴大內需等政策趨勢進展、臺商布局動向等對我國經濟層面的可能影響,並提出政策建議供政府相關單位參考。 

一、主要研究發現 

本研究綜合分析結果,歸納結論及主要發現,說明如下: 

1. 中國大陸新型全球化策略仍以「一帶一路」為主導,但其內涵與策略將不斷修正:十九大以來,中國大陸持續展現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習近平主政後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目標是跳脫出西方框架,打造一個以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為主要動力、由中國大陸主導的新型全球化。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無論在經貿與安全領域都做出較以往更為明顯的抗衡姿態。預判中國大陸新型全球化策略的走向,固然仍以「一帶一路」、新興科技產業引領,但其內涵將調整:可能會轉以鞏固發展中國家為主軸,但對外的各種態勢與國際參與仍需維持,以免影響內部政權正當性,因此必須在不斷修正中取得動態平衡。 

2. 「一帶一路」目前遭遇的阻礙增加:「一帶一路」推動至今遭遇到不少阻礙,理由主要可歸因於三大面向:其一是發展中國家對中國大陸「新殖民主義」的擔憂;其二是歐美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競爭;其三是發展中國家債務償還能力不足或財政困難。「一帶一路」面臨嚴峻考驗,除了參與國家的債務風險、經濟殖民的疑慮以及西方國家的抗衡之外,至少還須面對兩個內部問題:其一,經濟持續下行,2018年第3季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創近10年新低6.5%,再加上面臨嚴重的房市與債市兩大風險,「一帶一路」恐面臨融資困難;其二,「一帶一路」強調經貿走出去,與擴大內需、轉型為消費驅動型經濟的發展方向在本質上存在衝突。 

3. 擴大內需將成為中國大陸因應貿易戰的主要對策:推動消費升級、擴大進口、優化供給結構等擴大內需政策,是十九大後中國大陸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轉型的核心策略。擴大內需政策同時也扮演著「經濟維穩」的關鍵角色。 

對當前的中國大陸而言,廣大群眾的消費可視為是未來推動其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而外銷轉內需、製造轉服務、投資轉消費此三趨勢是未來的努力目標。面臨美國高關稅的壓力,其消費動能勢必要同時仰賴城鎮與鄉村、線上與線下的增量,才有可能使產業升級不再依靠出口拉動,而產業成功升級則能再次反饋消費升級,進而降低美國等西方國家保護主義的衝擊。 

4. 臺商在陸投資產業將呈現集中化趨勢:十九大後,中國大陸官方一方面積極鼓勵半導體產業進行「全產業鏈」發展;二方面,積極推動擴大內需、擴大進口等政策,且同時提倡包括本地產品品質提升等優化供給結構策略,在此情況下,客觀條件相仿的臺商群體,所能夠切入的內需市場會出現高度相似性;三方面,中國大陸各地推出的「對臺措施」政策獎勵多集中於高端製造、智能製造、綠色製造等戰略性產業;四方面,美中貿易戰將淘汰掉部分無法承受成本壓力的產業類別。綜上,研判未來臺商在中國大陸投資的產業別將呈現更加明顯的集中效應。 

5. 中國大陸「對臺措施」對我影響有限:「對臺措施」希望對我產學研優秀人才、臺商群體產生磁吸效果,由下而上強化兩岸經貿與社會鑲嵌,最終達其統戰目的。然而,中國大陸在地方政府政策執行的不確定性仍高、人治色彩濃厚、政策宣傳與落實不完全一致等特徵下,長期對於在臺灣本地的研發機構、學術界的吸引仍相當有限。加上美中貿易戰越發激烈,在陸臺商回流或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腳步漸顯,尤其對於長期從事三角貿易的臺商群體而言,「對臺措施」所提出的租稅獎勵或補貼政策,不見得能彌補美國對中國大陸出口商品所加徵的關稅成本。 

6. 新型全球化、擴大內需等政策趨勢及臺商布局動向對我經濟層面的可能影響評析:首先,兩岸產業供應鏈緊密連結,在美中貿易戰未解下,中國大陸的全球化進程似有停滯,同時也牽動美中臺三地的供應鏈重組。建議應快速掌握國際形勢,著重和跨國企業的伙伴關係,以尋找契機。 

其次,中國大陸擴大內需政策對我產業的可能影響。整體而言,臺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定位將由生產基地轉為市場導向,且為加速對中國大陸消費市場的開發,越依賴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廠商,與當地企業的合作將無可避免。當中國大陸城鎮數位產品日漸普遍、農村地區對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等需求擴大,對發展較為成熟的臺商將是良好著力點;此外,臺商與中國大陸當地企業的合作固然有助我搭上擴大內需政策順風車,惟兩岸企業合作可能面臨之風險仍不可不慎。 

其三,臺商在中國大陸投資起先是成本驅動考量,以加工出口為目標。隨著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居民所得提升,中國大陸逐漸變為兼具生產基地與消費市場的角色。近期,中國大陸對臺政策、環保措施以及美中貿易戰的經貿環境下,大型臺商將採取「雙生產基地」策略因應美中貿易戰衝擊,以同時保住美國及中國大陸市場。然而,對小廠商而言,無論是產線轉移、撤出中國大陸市場,或留在中國大陸投資但改以當地內需市場為目標均非易事。當前廠商對於美中貿易戰的後續走向尚處觀望階段,政府應持續關注臺商走向及投資需求,視情況協助廠商至其他國家或回臺投資;此外,美國對中國大陸祭出的各項制裁措施,除影響在陸臺商外,亦間接衝擊臺灣本地出口零組件、中間財之中小型供應鏈業者的生存空間。 

二、政策建議 

本研究針對中國大陸新型全球化的推動策略、擴大內需政策,以及臺商在前述政策與國際情勢背景下的布局策略提出建議,供委託單位參考: 1. 對應中國大陸新型全球化之策略: 

(1)針對「一帶一路」的推動阻礙,尋找國際合作空間 「一帶一路」在發展中國家的受阻或可視為我國際合作的突破點。以馬來西亞為例,當馬哈迪政府重新檢視「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甚至最終取消部分計畫;而緬甸、非洲等國家取消或縮減「一帶一路」項目,則反映出被中國大陸「經濟殖民」的擔憂。面對這些國家對中國大陸的質疑,我方可強化透過產業公協會、法人單位建立更多經貿與產業的合作關係。此外,建議有關單位應持續掌握中國大陸新型全球化之推動作為,尤其觀察「一帶一路」於亞太國家遇到的阻礙是否存在擴散,並與臺商聚集國家、新南向政策目標國家對照分析,進而尋找我國可切入的國際空間。 

(2)面對美中貿易戰,積極拓展區域經貿合作關係 面對國際情勢的變動與美中貿易戰,建議我因應策略可朝以下面向擬定:一方面,更積極拓展東南亞新興市場,力促貿易協定,藉以平衡臺灣對單一市場的貿易依存度;二方面,在川普政府對中國大陸的關稅制裁下,臺灣產品直接出口到美國可望受益。應持續提升本土研發製造比例,加快產業升級的腳步、擴大與美國市場的雙邊對接;三方面,《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對臺灣而言是重要契機,政府應把握機會加速準備。 

(3)因應美中貿易戰,吸引外商來臺投資 美中貿易戰下受災最重的是在中國大陸生產,且以美國為主要市場、參與三角貿易的企業。而除在陸臺商外,在中國大陸投資的外商亦不在少數,且同樣面臨生產據點或供應鏈被迫調整外移的規劃。因此,因應美中貿易戰,建議政府除輔導協助在陸臺商回臺投資或轉向布局東南亞外,趁勢吸引外商企業來臺投資實為努力方向。尤其我國電子資訊產業基礎雄厚,與中國大陸及美國有完整供應鏈關係,在陸外商考慮轉移生產地時,臺灣是很好的選擇。針對如何吸引外商來臺投資,本文提舉建議包括以下面向:持續推進現行吸引外商來臺投資相關措施;法規面鬆綁與持續優化,營造友善經商及投資的法制環境;廣宣臺灣相較於其他地區(如東南亞)的特殊優勢;加強吸引創新領域,以利產業轉型升級。 

(4)維繫臺美關係之友好,共同維持區域和平穩定 中國大陸的新型全球化並非侷限於經貿面,而應視為係一連串全面性擴展其國際政經影響力之動態進程。對臺灣而言,除了太平洋海域之外,在東亞大陸區域幾乎被包圍在「一帶一路」布局中,固然並非所有參與國家都與中國大陸合作順遂,但此局面已經值得我方高度警戒與關注。 

面對中國大陸新型全球化可能隱藏的政治或安全領域之企圖,臺灣作為國際民主社會的一員,建議應持續從政策面強化並深化與美國在經貿產業等合作關係,進而讓雙邊經貿連結回饋於區域安全的鞏固,而區域和平穩定能夠再吸引到更多的經貿合作與投資,並促進臺灣產業與總體經濟持續升級擴張,形成良性循環。 

2. 面對中國大陸擴大內需的政策建議: 

(1)持續透過民間、商界網絡協助在陸臺商深耕市場 針對已深根或有意願拓展中國大陸內需市場以分散貿易風險的臺商,建議政府一方面應積極加強與臺商社團、公協會、法人等密切合作,持續透過民間商界網絡協助在陸臺商深耕市場;另一方面,臺商業者可多參與當地各類商業展覽,以爭取潛在機會。值得注意的是,固然中國大陸為我國最大出口地區,臺商投資布局經驗亦久,但中國大陸擴大內需政策的對象是世界各地,因此仍須適時提醒業者,隨著中國大陸內需市場漸漸步入開放,非高端產品、消費品將進入更加激烈競爭的處境。 

(2)關注「擴大進口政策」,並協助本地業者尋找出口商機 固然當前中國大陸的進口持續擴大,但仍集中在中間財如機電等產品。換言之,最終端的消費品進口仍有相當的市場空間和拓展潛力。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持續關注此趨勢,並針對中國大陸就各產品(未來可能就各地方政府)不同的進口需求,輔導臺灣消費品業者拓展出口商機。可以下列品項為初步協助重點:服裝鞋帽、家居百貨、文體用品、家用電器、食品飲料、日化用品和醫藥健康等陸方進口關稅大幅調降之產品項目;或是消費性電子及家電、服裝服務及日用消費品、食品及農產品、智慧高端裝備以及醫療機械及醫藥保健、汽車技術等上海進口博覽會聚焦產業。   

3. 針對從事三角貿易之臺商的政策建議: 

(1)因應臺商回流意願,持續強化我國投資環境與內需市場 當美國開始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後,如何引導與協助從事三角貿易之臺商回臺投資布局成為關鍵議題。以下建議供參:A. 聚焦於「5+2產業創新計畫」相關產業的回臺投資,並透過跨部會協助其解決投資所面臨的困難,趁勢加速臺灣產業升級進程;B. 建議政府應強化我投資環境,解決缺工、缺地等問題;C. 建議加速擴大內需來彌補可能出現的缺口,例如:政府可帶頭擴大觀光的基礎建設投資,帶動觀光對零售、民宿、餐飲等產業的關聯效果;D. 廣泛向臺商宣導美國原產地認證制度相關資訊,提醒出口到美國的業者,應檢視該產品是否有在中國大陸加工,並向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申請原產地預審,以免誤觸紅線。 

(2)協助部分業者轉向投資布局東南亞 我國正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若干臺灣的中大型企業已在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地,建立紡織成衣、鞋子、汽車零組件群聚。因此,建議政府可加強協助有意轉向東南亞國家布局的中小型業者,讓其有秩序地取得工業區,並建立相關的產業群聚,擴大臺商在東協國家的落地。 

此外,建議政府應善加運用在陸臺商轉向趨勢,將有意願布局東協的臺商群體與新南向政策中的「供應鏈連結」結合。具體可透過公協會、法人等途徑,搭建各式合作平台,促進「已深根東南亞的臺商」與「因應貿易戰轉向東南亞的臺商」、「東南亞本地產業社群」多方多向合作。中長期目標則應引導臺商在傳統製造業基礎上,擴大投入物流、電商、醫療、新能源、資訊服務、工程營建、自動化,乃至知識服務等領域商機。 

4. 協助在陸臺商因應中國大陸環保門檻升級之挑戰: 

(1)建議在陸臺商強化環保要求,將負面衝擊降到最低。稅收減免政策梯度的增加也意味著污染物控制良好的企業,未來有機會享受「環保稅」減免的優惠;(2)政府可透過公協會或臺商組織等民間團體,協助在陸臺商改善環保設備,爭取緩衝;(3)建議協助在陸臺商規劃產業往創新及綠色生產轉型,並趁勢布局綠色產業;(4)有關單位可透過各式平台引介會計與法律等專業機構,讓中小型臺商業者能更容易獲得「環保稅」與相關的諮詢服務;(5)應持續輔導臺商轉型升級,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朝向生產性服務業等較低污染的方向邁進。